随着德国空军80多架“狂风”战斗机临近退役期限(年),自年开始德国就一直在为选择哪个国家的哪款战斗机来替代这款现役唯一具备携带战术核武器能力的战机而发愁?是选择波音的F/A-18“大黄蜂”、还是洛克希德·马丁的F-35、亦或是英德意等国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呢?
德国空军的狂风战斗机在纠结了几年之后,这个问题最终被上任不到半年的舒尔茨拍板了,采购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斗机,同时加购少量的“台风”战斗机作为辅助!
在默克尔任期内,“狂风”战斗机的接班人其实已经确定为是美国波音的F/A-18了,不过因为最近局势紧张,德国在国防力量上的投入突然猛增,其军费开支从年的多亿美元一下子暴增至亿美元,有钱了,自然要选择一款主流装备,于是F-35就成为了德国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待F-35加入之后,德国空军的战斗机组成主要包括架“台风”、少量的“狂风”以及F-35。而按照目前德国空军的发展趋势来看,“台风”担当主力的日子可能时日无多,如果德、法、西三国联合开发的第六代战斗机没有在年如期交付的话,估计德国空军未来的主力必定是F-35无疑!
详读这段信息的时候列位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曾经在航空领域呼风唤雨的德国在如今的自家空军中却没有列装一款完全自主开发的战斗机呢?
而同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和意大利,虽然它们在战后也有和德国同样的境遇,可这两个国家一个依据F-16仿制出了F-2战斗机、一个则搞出了菲亚特G.91轻型攻击机(50年代)。尽管这两款战机不是很知名,可最起码在名义上是完全自研的产品,那德国为何如此差事呢?是技术不足吗?
要想了解这其中的内情,那咱们就得从头说起!
一战、二战期间德国冠绝古今的航空工业
在一战前的年,距离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9年后德国国内就已经成立了多达20家的飞机制造公司,而到了年这个数字增长至50多家,这个数量在当时比整个欧洲其他国家所有的飞机生产厂商加起来的数量还要多;
随着一战爆发,这些飞机厂商在前期为德国空军提供了大约多架的各型战机,这其中不乏容克斯D.1、信天翁D.III、福克D.VII、赫伯斯塔特CL.IV、福克Dr-1三翼战机(红色男爵后期专属座驾)等优秀的产品,战机上的“铁十字”的标记让对手闻之色变!
福克Dr-1三翼战机到了一战末期,德国的航空制造业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产能和技术发展方面更是突飞猛进,其产量已经暴增至架左右,而航空史上首个应用于战斗机的“射击同步协调器”(福克公司)、第一架全金属飞机(容克斯公司)、第一个闭环风洞等都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德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飞机用于空中运输的国家。
射击同步协调器(福克公司)到了二战时期,德国的空军的战力自不必多说(前期很猛,后期拉胯,虽然整体配置有缺陷,可战机的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航空技术方面诸如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Me-、第一架用于军事用途的FlKolibri直升飞机、飞翼式战机概念、冲压喷气式发动机项目、无线导航和测量技术、航空发动机以及航空材料等方面的发展都让美、英、苏等国家望尘莫及。以至于到了战争结束之后,这三个国家更是为了拿到该国的航空及其他先进军事技术而在德国大肆搜罗,发现技术资料全部打包运回国慢慢解读,对高技术人才以种种借口加以引诱,至于那些没有遭到轰炸破坏的现成装备也被其视为是“无价之宝”,争先恐后的往自己的国家拉。
德国的Me-喷气式战斗机战后,德国曾经辉煌的航空工业在战争的摧残下和战胜国的瓜分下一片狼藉,空军被盟军“肢解”,据悉当时德国空军报废的战机总重量超过了.7万吨;
多数德国著名的飞机制造厂商在战争中被轰炸得“体无完肤”,工厂和设备化为乌有、员工死伤惨重、高技术人才和技术资料也被瓜分殆尽,而战后一纸禁止德、日、意三国发展航空工业的禁令让德国的航空工业完全从这个国家消失了。
看起来德国的航空工业似乎从二战结束之后就已经没落了,但其实不然!
年随着西德加入北约,原来的仇敌变成了盟友,同时加上苏联和华约在军事上的威胁愈加严重,北约此时非常需要西德“重振雄风”,因此限制航空发展的禁令也同一时间被取消,西德航空从这时起逐渐把过去丢失的“东西”又一点一点的捡了回来;
西德加入北约当然了,十多年的技术断档想要在短期内弥补回来是不可能的,为此西德提出了航空工业三步走计划,先期以引进他国先进战机为主,第二步以在国内许可生产并仿制战机以积累经验,第三步自主研发高性能战斗机。
在此期间,德国空军和航空工业开始逐步接触到了美制F-84、F-86等当时的顶级战机,而初建的德国航空工业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以这些战机的维修、维护和预防维护为主;
西德空军装备的F-86战斗机到了60年代,利用北约及美国的军事、技术和经济援助,西德开始有计划的创建一些全新的航空制造公司以授权的方式生产飞机及发动机等产品,在该国航空工业初具雏形之后,西德获得了美国F-G型战斗机和意大利菲亚特G.91R/3轻型战斗轰炸机的生产许可;
西德引进的F-G战斗机尽管西德被忽悠引进的这款F-G型战斗机在后来备受争议,甚至士兵将其命名为“飞行棺材”,可F-也让西德诸如多尼尔、福克、梅塞施密特等航空公司时隔十几年后再次见识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的军用航空器;
西德那些年自研的战机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人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的能力还是比较高的,在经过维修、维护到许可生产之后,西德开始尝试自研战机,在这段时期内该国先后上马了VJ-垂直起降超音速战斗机(年项目被取消)、Do-31垂直起降军用运输机(迄今为止唯一一款可垂直起降的运输机,年项目终止)、Do-27/28轻型多用途飞机(德国战后首款大规模生产的飞机)等项目;
VJ-垂直起降超音速战斗机Do-31垂直起降军用运输机此外在80年代西德的航空工业几乎是同美国同步同时开展了关于隐身战斗机的研究计划,
其中一款战机是MBB公司上马的名为“萤火虫”的隐身战斗机,代号为“Lampyridae”,该机于80年代初立项,到年时它已经完成了近四分之三的研制工作,风洞测试已全部完成,就在马上要建造样机之时,西德受到了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最终这架未出世的隐身战斗机“胎死腹中”;
西德的萤火虫隐身战斗机第二款是多尼尔公司研制的LA-攻击机,它的设计有点二战德国时的风格,完整的三角形气动布局,和美国前几年下马的A-12或是现役的B-2“幽灵”有几分神似。不过该机被西德视为绝密项目,它只在年的国际飞行杂志上露面过一次,之后关于它的消息就石沉大海了,估计也被美国给打压下去了。
多尼尔的LA-攻击机虽然从60年代开始西德航空工业在战斗机方面上马的项目不少,可它们大多败多成少,但从这几款独特的机型中你可以发现,战后西德在自主研发战机方面还是和他们的先辈一样有天赋,且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只不过是流年不利而已。
“流年不利”的西德航空工业
为什么流年不利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西德的航空工业大部分资本都掌握在外资手里,据资料显示西德的所有航空工业中外资占比超过40%以上,德国人的话语权不高;
另外,西德初期发展航空工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军品,可是半个德国能有多大的需求呢?军品被制造出来没有订单,除了供应本国军队之外还不允许出口,这样的航空公司能不亏钱吗?因此,那时候的航空公司大多都是依靠政府的补贴度日,其补贴占比最高的时候高达90%以上,没有盈利自然也就没了向前探索的动力。后来企业和政府为了求发展,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民用产品,毕竟这东西出口没有任何限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品所创造的价值远远没有民用产品高,所以西德航空工业研发战机的欲望越来越低了;
第三个影响因素就是在60~70年代时,西德的航空工业经历了一次“惨无人道”的大合并,许多初创中小公司都被大企业兼并;
60年代初西德至少拥有二十几家从事飞机制造的公司和相关产业,可是在年该国只剩下三家专门从事飞机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了,他们分别是MBB(Messerschmitt-Blkow-Blom,后成为空中客车的一部分)GmbH联合航空公司(VereinigteFlugtechni-scheWerke-FokkerGmbH,后被MBB收购)和DornierAG(后被美国仙童公司收购);
西德MBB公司总部合并后的西德航空工业也开始摒弃了单打独斗的“作战方式”,为了融入欧洲体系,他们开始有意同英、法、意等国接触,搞联合研发的路线,这样既可以保证能够产出高水平的战机,同时也能降低成本(资金问题是困扰西德航空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狂风”、“台风”等战斗机,至于“美洲豹”吗?它是英法联合研制的,没有德国什么事!
而东德在航空工业方面几乎鲜有作为,其军队的战机皆依赖于苏联的支持,自主研发能力较西德相差甚远。
冷战结束后,合并后的德国航空工业仍以西德的产业为主,而尝到了联合开发甜头的德国再也不想自己去研制战机了,因为曾经强大的对手没有了,研发先进战机还有什么意义。加之合并后的德国极度厌战,发展军力在全国都得不到支持,政府自然也不会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何况能够花钱买来的武器用着也真的是很不错!
此外,战后德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是处于美国的严密监视之下,一旦发现其有另类、先进的军用产品被立项,它就会立马实施干预,那两款隐身战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还有一点就是,冷战后,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在军工领域也是如此,欧洲人不想继续活在美国的庇护之下,因此在军事研发领域抱团抗衡美国的意味在欧洲越来越盛行,合纵策略能够让众多欧洲国家普惠好处,而且能够研发出技术足以匹敌美国的武器。
因此德国在冷战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自主研发战机的想法了,而纵观欧洲大陆,目前除了法国达索和瑞典萨博两航空公司尚有产品推出之外,连英国这种传统航空强国也早已对战斗机的研发偃旗息鼓了。
过去一款新型战机的研发大多用不了几年,花个几千万之后基本就可以搞定,可如今战斗机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耗时少则十年,动辄几十年,这样的负担在欧洲范围内即使是强如德国也是吃不消的。而多个国家坐在一起出谋划策,分摊成本的同时还能获得各国的先进技术,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未来中小国家开发新型战斗机的发展趋势,因此德国也是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