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堡垒到战斗单元
提到“坦克”,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它们的几个基本特征:宽大的履带,覆盖着装甲的车体和可以度旋转的炮塔。其实,早期坦克的造型和现代坦克的相比,差别非常大。以英国Mark系列坦克和德国A7V坦克为代表的第一代坦克,看起来就像一座钢铁堡垒,内部可以容纳数量惊人的乘员。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大战,正是这两种“巨无霸”坦克的巅峰对决。
现代化的坦克庞大的移动堡垒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各个主要参战国都装备了大量的重机枪,并且在开战前长久的对峙中,储备了充足的弹药。很快,重机枪和使用高爆炮弹的重型火炮组成了一战战场上令人生畏的“死亡双煞”。
马克沁重机枪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军少校欧内斯特·邓禄普·斯温顿被派到前线担任战地记者。在弹雨纷飞的前线,他被参战各方大规模使用重机枪的场景震惊了。经过苦苦思索,他向上级建议开发一种全新的兵器。按照他的设想,这是一种覆盖着钢板、可抵御机枪射击的履带式车辆,士兵可以在里面操作武器射击。
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看到斯温顿的方案后,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英国能秘密制造40~50辆这样的战争机器,趁着夜幕掩护运到前线,在黎明时分突然出击,就可以趁着德军恐慌的时候,用车上的机枪和车里扔出来的手雷撕碎他们的防线。于是,他运用海军的资源促成了这种新武器的诞生。
早期的英军坦克英军第一种投入战场的坦克,是从“小威利”技术验证车发展而来的I型坦克(MarkI)。它们的车体被设计成菱形,并且采用了过顶履带,以获得跨越堑壕的能力。根据安装武器的不同,这些坦克还分成“雄性”“雌性”。前者的武器是2门57毫米海军炮和3挺机枪,后者则只有5挺机枪。MarkI共有8名乘员:车长负责指挥;驾驶员负责控制坦克的进退;2名转向员负责控制尾部转向轮,或者在要时让一侧履带停转,让坦克转弯或调头;剩下4名乘员操作火炮和机枪。对这些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兵来说,他们的工作堪称苦役。坦克里酷热难耐、噪声惊人,而且常常因为通风不畅导致氧气不足,让发动机的油料不能完全燃烧,乘员经常面临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的威胁。最早一批的“坦克帽”有此像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链甲头盔和金属面具,当坦克被击中时,它们能防止舱室里乱飞的铆钉和其他金属碎块伤到乘员的头部,但不能隔绝噪声。在喉部送话器尚未问世的情况下,乘员只能通过一组特定的手势来沟通交流。最早一批坦克尽管有很多缺点,仍然成为了战场上的撒手锏。而后,英国又在I型的基础上,迅速推出了几种改进型,其中最成功的是IV型坦克。IV型坦克沿用了“雄性”和“雌性”的划分,以及8名乘员的车组,只是将“雄性”坦克上的射手细分为机枪手和炮手,并且规定机枪手应该在必要时协助炮手,以保证火炮的射击速度。但是,德国对坦克的研发并不重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的第一种坦克A7V才开上战场。
AV-7坦克,像极了战斗堡垒A7V的乘员数达到了惊人的18名:车长负责指挥战斗;驾驶员负责控制进退和方向;2名随车工程师负责排除机械故障,其中1人还要兼任传令兵;火炮和6挺机枪所需的射手和弹药手总计达14人。
和具有出众机动能力的现代坦克相比,A7V更像一座移动缓慢的装甲堡至。它装备了6挺7.92毫头机枪和1门57毫米速射炮,战斗重量超过了30吨,发动机功率却只有马力。A7V坦克的越野时速只有6.4千米,和步行速度差不多。不仅如此,其设计还存在着重心过低的严重缺陷,这也进一步降低了A7V的越野能力。
第一场坦克对决
虽然有着过于笨重的缺点,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MarkIV坦克和A7V坦克都是当之无愧的战场主宰者。
年4月,德军发动春季攻势,想在西线战场打开局面。此时,德军已经组建了3个突击坦克营,每个营拥有5辆A7V坦克,德军总指挥鲁登道夫打算将这些坦克全部投入作战。
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协约国方面毫不示弱。法军迅速抽调了精锐的外籍军团充实防线,英军则补充了达12辆的MarkIV坦克和MarkA“赛犬”坦克——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坦克对决即将上演。
年4月24日清晨,德军用数千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向协约国阵地狂轰滥炸,实施了长达2小时的炮击,发射了数以万计的高爆弹、烟雾弹和毒气弹。7点整,德军在地形、浓烟和晨雾的掩护下发动了进攻,A7V坦克负责掩护步兵推进。
初上战场,这此笨拙的钢铁堡垒很快就出了岔子。由于动力不足,在遭遇树林、沟壑等障碍物时,A7V坦克浪费了大量时间,很快就与步兵脱节了。编号为的A7V坦克更是霉运连连,它不仅迷失了方向,还误人了一片松软的沙地,陷在沙中动弹不得。
一群撤离战场的英军士兵无意中发现了这辆孤独的德军坦克,立即向其发动了进攻。号A7V坦克的车长下令所有乘员下车作战——这时,A7V坦克惊人的乘员数量显现出了优势。18名乘员几乎相当于两个班,战斗力非常强。经过激烈的交火,德军坦克乘员组在付出了车长死亡、数人重伤的代价后击退了英军。不过,德军也拿深陷沙地的A7V坦克没办法,只能把坦克遗弃在原处。
A7V对MarkIV
24日上午9点30分,3辆英军MarkIV坦克来到名为“卡希关闸”的主防线,其中1辆是“雄性”,另外2辆是“雌性”。据防线上的英军士兵报告,有几辆德军坦克正朝这里驶来。此时,防线上仍然弥漫着毒气,英军坦克乘员都戴着防毒面具。车内空气本来就混浊闷热,厚重的防毒面具让呼吸更加费力,大家不得不使劲吸气才能让空气透过滤嘴——这也使他们或多或少地吸入了有毒气体。“雄性”MarkIV坦克的乘员组情况比较糟糕,共有3人中毒,车长米切尔少尉只能将他们留下,让步兵照料他们。
如此一来,米切尔少尉的车组在保证坦克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就只有1名乘员可以操作武器射击,严重影响了战斗力。为此,一辆“雌性”坦克的乘员补充到了米切尔少尉的车组中,勉强让这辆“雄性”MarkIV坦克貝备了作战能力。
英军士兵的报告没错,米切尔少尉很快就发现了3辆德军坦克。首次在战场上遭遇德国同行让米切尔少尉+分兴奋,他打开了观察孔,看到一辆原野灰色涂装的德军坦克正在米外向“卡希关闸”靠近,这辆坦克是德军第二突击坦克营的第五辆坦克“尼克泽号”A7V坦克,编号为。米切尔少尉指挥“雄性”坦克转向右侧,与“尼克泽号”坦克保持平行。随后,他下令用左侧的火炮攻击“尼克泽号”,但前两发炮弹都没有命中——第一发炮弹在德军坦克的身后炸开,紧接着第二发炮弹又落在了德军坦克右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坦克炮手,在行进中的坦克上操作火炮射击,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米切尔少尉让坦克车首的“刘易斯”机枪扫射德军步兵。突然,“雄性”坦克的右车体传来了一阵有如被冰雪击中的声音,车内顿时弹片横飞。原来,“雄性”坦克的右侧车体已经被德军步兵的机枪穿甲弹击穿,幸运的是没有人员负伤。米切尔少尉赶忙命令驾驶员将坦克径直向前开,脱离了德军步兵的攻击范围。在“雄性”坦克遭到德军步兵攻击时,“尼克泽号”A7V坦克锁定了3辆英国坦克的位置。然而,“尼克泽号”的指挥官并没有先攻击战斗力较差的“雌性”坦克。他让驾驶员停车后,下令用所有武器攻击米切尔少尉的“雄性”坦克。
另一边,米切尔少尉在遭到德军坦克攻击的同时,也下令停车,让空闲下来的驾驶员补充到射手位置,以获得更加凶猛精确的火力。但在德军指挥官看来,一通火力压制后,英军坦克就不动弹了——他误以为自己已经击毁了对方坦克。于是,德军坦克将火力转向2辆“雌性”坦克。英军的“雌性”MarkIV坦克只装备了5挺机枪,没有火炮,根本无法对付安装了57毫米炮的A7V。“尼克泽号”的火力笼罩了这两辆“雌性”坦克,在它们的车身上打出了一个又一个凹坑。尽管车体装甲受损严重,但这辆“雌性”坦克的动力没有受损,它们开始以最快速度向后方撤退。见此,德军指挥官自认为已经消除了英军坦克威肋,决定继续向“卡希关闸”挺进。
就在这时,沉寂许久的“雄性”坦克突然启动,米切尔少尉下令紧随德军坦克,并向其开火。英军坦克打出的第一发炮弹落在德军坦克前方30米处,第二发炮弹从德军坦克身边掠过。此时,一梭机枪子弹再次击穿了“雄性”坦克,严重打伤了1名机枪手的双腿。尽管“雄性”坦克行驶速度非常缓慢,但米切尔少尉的炮手仍无法准确瞄准目标,他打出的第三发炮弹又落在了德军坦克的右前方。见此,米切尔少尉只能下令停车,让炮手进行精确瞄准,然而第四发炮弹依旧没有命中目标。
片刻后,英军炮手打出了第五发炮弹。这发炮弹终于击中了“尼克泽号”,炮弹落在了这辆德军坦克主炮右侧的装甲板上。紧接着第六发炮弹又命中了“尼克泽号”车体的右下方。
英军坦克的攻击顿时让“尼克泽号”陷入了困境。“尼克泽号”的前部炮手阵亡,另有2人重伤,3人经伤。由于担心车内的手榴弹和炸药被英军炮弹引爆,德军坦克乘员组决定弃车逃生。看到四散奔逃的德军坦克兵,米切尔上尉认为这辆德军坦克已经被击毁,就转头向另一个方向驶去。
然而,“尼克泽号”所受的伤并不严重,坦克的发动机仍在运裝。不久后,德军指挥官收拢了部下回到坦克,并在坦克耗尽燃油前撤退了2千米,才再次将它抛弃。当天晚上,德军回收了这辆坦克,但最终因损伤严重和缺少坦克乘员,还是将这辆A7V坦克拋弃了。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坦克对决,以英军坦克的胜利告终。米切尔少尉因这场英勇战斗被授予了军功十字勋章,炮手麦肯齐获得了军功奖章。这场战斗向世界展示了坦克对决的基本模式,标志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军事革命的开始。现代坦克登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法军同样被战场僵局所困扰。法军认为,重型火炮难以伴随步兵行动,令步兵时常失去火力掩护,是导致进攻时伤亡惨重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重型火炮能够和步兵一起行动就好了。于是,在年底,法国炮兵上校埃蒂安纳拜访了法国雷诺公司的路易·雷诺,雷诺是这家法国最优秀的汽车企业的创始人。
埃蒂安纳告诉雷诺,法军希望装备一种前所未有的履带式装甲车,搭载重型火炮紧跟步兵活动,以便随时拔除敌方的碉堡。但雷诺认为,他的公司没有什么研制和生产履带式车辆的经验,加上所有人手都在忙着生产军用汽车,所以拒绝了这份订单。埃蒂安纳随后找到另一家武器制造商——法国施耐德公司,他的设想最终变成了法国最早的坦克CA-1,并于年9月投入战场。
CA-1坦克CA-1在战场上的角色,很像炮兵的“特种部队〞。但在当时流行的堑壕战中,本质上是自行火炮的CA-1时常被“卡住”,因为它们的履带相对于车身显得过短,跨越壕沟的能力不强。此外,为了切断对手的铁丝网,这些坦克前面安装了一把犀牛角似的“剑”。可在作战中,这个装置并不那么有效,而且一旦被障碍物挂住,反而会让坦克失控。更糟糕的是,这种坦克选择了炮管很短的75毫米堡垒炮作为主炮,而且将它装在车体的右前方,因此坦克必须先转过一个角度,才能射击正前方的目标。如此“反逻辑”的操作,显然会让车长、驾驶员和4名射手都手忙脚乱。
或许是预见到了这些缺陷,在施耐德公司研制CA-1的同时,年7月16日,埃蒂安纳再次拜会了雷诺。这一次雷诺决定接单,但考虑到雷诺公司在制造履带式车辆方面的短板,他要求坦克的重量不能超过7吨。
“轻”意味着减少乘员和车体尽可能紧凑。在这根最重要的标杆下,雷诺公司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双人布局:车头是坐姿的驾驶员,负责控制行进速度和方向;车体中部是站姿的车长兼机枪(炮)手,在指挥驾驶员的同时,负责操作坦克的武器。这样的设计极大地缩短了坦克的底盘长度。短底盘配上宽履带,使原本就轻巧的坦克,具有了在当时算得上惊人的越野和跨越障碍的能力。这种坦克被命名为“雷诺FT”,也被称作FT-17。
FT-17坦克FT-17诞生后,法军开始纠结一个问题:想要打胜仗,是应该快速制造大量轻型坦克搞“爆兵流”,还是制造少量几乎无敌的超重型坦克“一锤定音”呢?最后,支持前者的声音略微占优,于是FT-17在年开始了它的“爆兵”历程。到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时,法军已经装备了辆FT-17,实际产量还要更多。这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小坦克,把法国送上了世界第一装甲兵大国的宝座。5人乘员组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曾经引领潮流的FT-17已经不再出彩了。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技术上已经老旧过时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火力不足,无法适应新战场的节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FT-17和其他一些采用双人车组的轻型坦克,都显现出了局限性,那就是车长的负担过重。当驾驶员在全神贯注驾驶坦克时,车长却需要承担指挥驾驶员、搜索目标、操作武器射击和装填武器等任务,甚至还要与其他坦克保持沟通。车长的精力分配高度碎片化,每一项任务都难以全身心投入,降低了坦克的作战效率。
早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反倒是德国。因为不满《凡尔赛合约》对其扩充军备的苛刻限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就秘密恢复了坦克的研制工作。阿道夫希特勒在年掌权之后,更是加速了酝酿世界大战的进程。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德国人决定用工程学的思路重新设计坦克。年,德国启动了II号坦克的研制。这种轻型坦克以20毫米机炮和7.92毫米机枪作为武器,看上去和同时代的坦克并没有太大不同,乘员却增加到了3名。而且,多出来的那个人,是当时世界各国都想不到的角色——专门操作无线电设备的机电员。也就是说,德军紧跟无线电设备小型化的趋势,为每一辆坦克配备了专门的无线电操作人员。在战场上,这些电台就组成了一个在坦克之间高速传递信息的网络,让坦克能够随时呼叫攻击机或者炮兵来支援。可以说,这样一套联络网,是令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势如破竹的精髓。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使各大军事强国决定加厚坦克的装甲,坦克研制的主流也从轻型坦克过渡到了重一些的中型坦克。德国开始着手研制第一种中型坦克——III号坦克。世界各国沿用至今的坦克车组人员分工,正是被III号坦克大体确定下来的。
在德国决定研制III号坦克的时候,同样重量级的坦克大多会使用37毫米的坦克炮。但在“德军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力争之下,III号坦克虽然也选择了37毫米坦克炮,却为日后安装更大型的50毫米坦克炮预留了条件,让坦克在战争中不至于迅速过时。更大口径的火炮意味着更大、更重的炮弹,因此车长如果继续兼任炮手和装填手,就会严重拖慢射击速度。于是,III号坦克的设计者们选择了放大车体和炮塔,再将所有可能相互干扰的岗位都分开,交给不同乘员。基于这样的工程学思路,III号坦克使用了5人乘员组:车长只负责指挥战斗和选择目标,驾驶员只负责控制坦克进退和转弯,炮手只负责瞄准和射击,装填手只负责装填炮弹,机电员只负责用无线电联络友军。这5名乘员之间的沟通,则通过喉部送话器和耳机组成的特殊的电话系统完成,有效排除了噪声的干扰。
5人乘员组的配置很快显现出它的合理性,因此,与III号坦克大体同时诞生的IV号坦克,也采用了一样的乘员组配置。不过,用这两类坦克的底盘改装而成的一些自行火炮使用4人乘员组,因为自行火炮与外界进行无线电联络的频率不高,机电员可以兼任装填手。
在IV号坦克之后,防御力更强的“黑豹”中型坦克和“虎”“虎王”两种重型坦克,也都沿用了5人乘员组。德军坦克的这种乘员组配置还影响了德国的对手们,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落后的旗语联络方式,为坦克设置了无线电台和机电员,以5人乘员组的坦克和德军对抗。不过,盟军著名的“萤火虫”坦克为了对付强大的“虎”式坦克,特地加装了更大口径的火炮,这使得“萤火虫”坦克不得不减少1名乘员,以4人乘员组作战。小知识:“谢尔曼”和“萤火虫”
提到“萤火虫”,就不得不提“谢尔曼”。作为二战盟军最重要的坦克,“谢尔曼”最早于年投入北非前线。“谢尔曼”车体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动力由一部液冷汽油发动机提供,它的坚固、可靠和耐久性有目共睹,美中不足的只有贫弱的火力。
早期的“谢尔曼”安装了一门75毫米短管炮,几乎无法击穿德军“虎”式和“豹”式的正面装甲,但年,英国开始为“谢尔曼”换装更强大的武器,诞生的新型坦克就是“萤火虫”。它装备了76.2毫米火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可在码(米)的距离上穿毫米厚的装甲。“虎”式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只有毫米,“萤火虫”足以对其造成致命威胁。
不过,为了将新型火炮装上“谢尔曼〞的底益,设计师们不得不将车載无线电合挪到炮塔的后部,从而让装填手和机电员合二为一,来省出车体空间。这样的改动,使“黄火虫”的乘员减少到4人。尽管如此,兼任机电员的装填手的活动空间仍然是非常局促的,这就限制了“黄火虫”的射速。
自动装弹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年落下帷幕时,各个主要参战国的中型坦克都使用了5人乘员组的配置。但随着电子技术在战后的不断发展,无线电台进一步小型化,操作也更为便捷,再为坦克设置专门负责无线电设备的机电员就没有必要了,让车长或者驾驶员兼任机电员的做法开始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坦克的乘员组减少到了4人。这样的改动让坦克的舱室体积可以略微缩小一些,坦克的体积就可以跟着缩小,从而减少在战场上被击中的概率。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为T-64坦克安装了圆盘式自动装弹机。在作战时,装弹机可以自动提取弹丸和发射药,再依次装入炮膛,使坦克乘员数减少到3人。这样的设计,又被苏联此后研制的T-72和T-80坦克所沿用。但在同一时期,与苏联对峙的美国和西欧国家,全都拒绝为坦克安装自动装弹机,仍然保持4名乘员的配置。直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使用了另一种架构的自动装弹机,将乘员减少到3人。为什么坦克乘员数量从5到4很容易,从4到3却让世界各国纠结了半个世纪?
曾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担任坦克营营长的诺姆凯撒少校属于拒用自动装弹机的那一派。凯撒少校曾公开表示,自己永远不会选择有自动装弹机的坦克,因为战场经验告诉他,这种装置违反了基本的战争逻辑。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自装弹机的设计,却是强迫坦克以人为想象的确定性去面对充满变数的战场。凯撒少校的话并不难理解。在战场上,攻击坦克与攻击没有装甲的军车和步兵,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炮弹——前者需要穿甲能力强的炮弹,后者需要爆炸毁伤能力强的炮弹。如果用了不合适的炮弹,就起不到攻击效果,而且很可能会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杀”。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坦克很难确定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无法预先装弹,只能在确定目标的时候临时选择合适的弹种。而自动装弹机在选择炮弹时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在速度上反而不如有经验的装填手。在现代军队里,装填手接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有着超出常人的体能,即使只比装弹速度,短时间内也机器难分伯仲。
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是在总结历次中东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研制的。它格外注重对乘员的防护,尽可能让成员在坦克被击中后有较大的存活概率。如果战局格外吃紧或者不便回到后方,幸存的坦克乘员需要拿起步兵武器和坦克搭载的迫击炮继续战斗。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有装填手的坦克就相当于多了一名枪手或是迫击炮手。如果坦克使用自动装弹机,在被摧毁后最多只有3人可以继续作战,那意味着他们只能使用单兵武器。而且,即使坦克没有被推毁,只是自动装弹机被打坏或发生故障,坦克也会失去战斗力,只能撤退甚至投降。
不过,自动装弹机也为坦克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方向,那就是无人炮塔。年,在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俄罗斯新税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这些坦克的火炮不仅自动装弹,而且由炮手在下方车体前部的驾驶室里遥控操作,以减少炮塔的体积,使坦克的隐形性能和战场生存力得到提升。但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在实战检验前都是未知数。
编写不易,还请大家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