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凿壁偷光的勤奋读书典型,放到现在还能信吗
TUhjnbcbe - 2025/4/30 17:59:00
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

话说有一个成语,在中国长大的孩子,估计应该都听过吧,来,我们先来看这个故事,看完故事请大声说出这个成语的名字。

故事的主人公,西汉匡衡,据说家境贫苦上不起学,白天要做农活看不了书,晚上想看书了但家里又没光了,怎么办呢,邻居家居然有光!于是,匡衡把墙凿了个窟窿,借邻居家的蜡烛光线照明读书,终成一代丞相。

没错,请跟我一起喊出这个成语:凿壁偷光!

多么励志的故事,有多少家长曾经拿这个故事激励、鞭策,或者变相批评自己的孩子,看看人家匡衡,小小年纪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好好读书,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考不出好成绩对得起谁呀。

话说匡衡的确是农家孩子,也的确是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的费用,但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到底是真的吗?

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凿壁偷光”出自汉代刘歆所写的《西京杂记》,其中卷二有写: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疑点一

《西京杂记》是什么类型的书呢?它是一本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

《西京杂记》记录的是西安杂史,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很多流传在民间未经考证的遗闻轶事,况且还要带上作者的再加工。出处非正史,这就先要给凿壁偷光的典故打一个问号了。

疑点二

匡衡家是农民,大家都知道农民一般都是一家一户,独门独院的。两家共用一堵墙,

还能让匡衡在墙上凿个眼的概率有多大?大家请自行斟酌。

疑点三

这也是该故事真实性最值得怀疑的地方。我们现在基本都很少用蜡烛了,蜡烛的成本也是相当低廉,偶尔买上几十根营造一个烛光晚餐的浪漫氛围简直是物美价廉。

但你知道蜡烛在西汉时期是一个什么地位吗?

汉朝之前,中国是没有蜡烛的。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了石蜜5斛、蜜烛枚等,汉高祖大喜。研究表明,其中的蜜烛便是现代蜡烛的雏形,在当时属于极为珍稀的贡品。

有读者可能会说,那是汉高祖时期,说不定到了匡衡所在的汉元帝时期,都是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了,也许蜡烛早就普及了呢。

可事实是,蜡烛在汉朝一直属于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每当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就会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可见蜡烛在当时还属于珍品。

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蜡烛还是要家里很有钱才能使用,毕竟西晋两个首富石崇和王恺为炫富一决高下之时,拿蚕丝和锦做路两旁的屏障围了四、五十里PK,比谁家的珊瑚树更高大,这些在我们现代人听起来还是会觉得很奢侈。

但搞笑的是,两人还有一项比拼是,王恺家拿糖水刷锅,石崇家就拿蜡烛当柴火烧,可见蜡烛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能大量用蜡烛是富贵的标志之一。

所以,看到此处的大家应该想到了吧,匡衡家邻居除非是居住在农家的隐藏富豪,否则夜晚是绝不会点蜡烛的。即便邻居点的是油灯,不是蜡烛,但那昏暗的灯光再经过一个洞后还能传递到匡衡的书上,就基本更是天方夜谭了。

“凿壁偷光”的故事虽多半为杜撰,但其寓意还是蛮好的。毕竟匡衡的家境贫寒不是假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勤奋学习,凭借对《诗经》极为独特、透彻的解读,为当时的经学家所推崇,也因此步入仕途,步步高升。

不过这个家境如此贫寒还借烛光读书的勤奋案例既然很有可能为假,那估计以后拿它来激励人读书就不怎么好用了,不妨可以换一个成语典故,囊萤映雪如何?

话说我以前怎么就觉得靠雪光读书,还有收集一口袋的萤火虫,凭借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就那么感人,还有点浪漫是怎么回事。果然还是小时候好骗,现在想想,这两个似乎跟凿壁偷光一个性质,都那么不靠谱呢。

果然古人的好多听起来那么那么励志,令人热泪盈眶的典故,真的是拿来骗我眼泪,给我打鸡血的呀,真是佩服佩服

1
查看完整版本: 凿壁偷光的勤奋读书典型,放到现在还能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