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学作文里常要求孩子们写的趣事,在我的童年那时当然也是有很多的,可惜它们都没有出现在作文里,我至今深以为憾。
小山上曾有我们的叶屋。我们用绿藤围绕大树搭成四方形体,在四周和顶上编织着挂上绿色枝条,就成了一间阴凉的房子。我不知道是出自谁的主意了,很可能是我自己。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在里面打滚的清凉感觉,还有一种后来才明白的自由感觉在心里无限蔓延。这里是我们的一个封闭的舞台,我们就躺在里面,或打闹,或讲故事,或斗嘴,或胡言乱语。如果要回忆,这也是一篇童话,是许多场戏剧。
我们也打仗。用透明包装袋填入干燥的*土,往前方一扔,就是导弹发射的感觉,尘土四扬,这样的杀伤力任谁都要退避三舍。可惜,包装袋都是公家的,丰收时候发放来包装国宴佳果,我们偶尔从家里偷出一些而已。橡皮弹弓是枪,子弹是随地可捡的红褐石。奔跑在两座山岭之间,一边大喊大叫,是我们的冲锋陷阵。女孩子们常常在山下的平地上跳绳,我们过去捣乱,听她们笑骂。
野果满山都有。夏天时候最多的是桃金娘,紫黑色,圆滚的身子,分外夺目,味道是甜的,连鸟儿都跟我们抢着尝鲜;还有一些嫩绿的叶芽,酸酸甜甜的,放学后成为我们的腹中之物,远比山楂开胃……这些都是自然供给的美食,可惜现在已经少见甚或绝迹了。现在城镇的孩子,比我们少见识那么多自然的事物。课堂中自然的缺失,我觉得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遗憾。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不在自然中学习,是童年最大的败笔。
除此之外,我还在山上翻过跟斗,挖过蟋蟀,找过蘑菇,爬过高树,掏过鸟巢……每一件,每一瞬间,都有巨大的欢乐绽放开来,毫无压抑的自由尽情释放。
但在课堂的作文时间里,我却不知道趣事是什么了。作文书上的范文是捉迷藏,包饺子,堆雪人(那北方传来的文化书籍啊,我深以为恨),但我没有经历过。我至今困惑:老师怎么不鼓励我们写自己的事?老师也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肯定对地里的庄稼、泥土的芬芳、夏虫的鸣叫更加亲切,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对入文的标准只有模板,没有创新。这是何其悲哀的事。
家庭生活,除了吵架之外,除了劳作之外,也有温馨。我印象中最深的是自己记录过父亲夜晚带我看发光的虫子的事,不是飞着的萤火虫,而是另外一种趴在地上的像蝉一般的昆虫,闪烁着*色的光芒。我觉得万分的惊奇,回来之后还久久不能忘记。可惜记录这件事的作文,也并没有自己期待中那么好的分数。
回想起来温情的故事,其实我还能够写晚自修回家时的夜路,从寂静的池塘边走过时的恐惧心理,以及看到父亲手电筒时的安全之感;我还能写到母亲为我烧炙艾草,在我的额头上和手腕上留下圆圆的小疤痕,那种疼痛到极点后大汗淋漓的舒畅,那种艾草独特的味道盈满房间的安全感……
所以,孩子的乐趣万万千千,哪怕一个角落一个瞬间的变化,都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根本不需要作文书去参考生活素。材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就是最真实的作文。至于结构、修辞和逻辑,后期可以慢慢学习、改善。作为家长,在引导孩子回到生活本身来积累素材,有条件的话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新鲜的生活,一次远游,一次冒险,一次野炊,都是非常好的生活素材,是非常必要的作文教育,是老师无法替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融于生活的,就是那些闪电一般强烈的苦痛和大欢乐。
对于孩子来说,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是有着重大教育意义的事,无论从作文上,还是从成长上。作文本身就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