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不了解的柏林国际电影节 [复制链接]

1#
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jzkbdfyy/140108/4323422.html

国内谈起柏林国际电影节,好像总是很少有人谈到影片的艺术性。年第69届是笔者第三次来,也是第一次待满全程。看的影片多了才了解到,第一,电影节上的影片,其艺术含量和品味千差万别;第二,真正的艺术是只能看,没法聊的(实话讲,看不懂的也有不少);第三,能谈出来的艺术,就已经不是最强的了。这一点特别针对电影而言。无论如何,梳理一下,分享出来,总会有一点意义的。

反思电影

反思电影可以溯源至20世纪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到60年代的现代主义电影(包括市场里的新浪潮、新电影,以及市场外的实验电影将其发扬光大,再至后现代主义电影,把古典时期商业电影中非激进的“片中片”叙事和现代主义电影中批判性的反思技巧一勺而烩,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各种导演的不同用心,都会在这一历史框架中显露自己的坐标和意义。

每个比较专业的国际电影节都会对这种反思电影青睐有加。在媒体评论和观众中是否成功并不重要。这种电影最被看重的是实验中的创新。在这方面,柏林国际电影节总是慧眼独具。

《不要碰我》海报

年的最佳影片金熊奖就颁给了反思电影《不要碰我》。年令人瞩目的是奥地利影片《死者的孩子》。

《死者的孩子》海报

影片故事发生在奥地利施第里尔州旅游胜地,叙事便像旅游喜剧一样围绕一群大巴游客展开,其核心似乎是一出相爱相杀的母女情节剧,而女儿因车祸死后作为**的归来又像是一部恐怖片;僵尸的蜂拥而至就像所有的僵尸片一样突如其来,同样突如其来的叙利亚难民因饥饿乞讨而被误解又使影片转而成了*治讽刺片;难民们冲进早先拒绝他们的餐馆,惩治了欺客成性的女店员,还做了顿风味十足的大餐招待所有顾客,引发盛大狂欢,标志着影片又回到了最初的旅游喜剧。这一结尾似乎是在表明,人类所有的问题,无论现实的,还是过去的,都会消弥于消费,消弥于娱乐。

《死者的孩子》剧照

影片不仅以夸张的闹剧方式滑稽模仿了若干类型桥段,而且影片所使用的8毫米胶片拍摄,加上非职业演员出演,以及与之相应的全配音声道,用十足的“业余范儿”颠覆了主流的电影制作规范。

如果说《死者的孩子》主要是在电影类型和电影介质上的反思,那么英国影片《诱饵》则体现了对历史上特定电影形式和技巧的反思。另一点堪以对比的是,前者的主要手法是滑稽模仿,后者主要是致敬式的“临摹”。

《诱饵》海报

其摹本便是默片时期的电影技巧,尤其是前苏联的蒙太奇方法。影片描写英国康沃尔郡一个渔村的日常。这个貌似安宁平和的世外桃源,由于富有的伦敦旅游者的到来,正发生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变化。外人“入侵”、代际矛盾、兄弟冲突、三角恋情,这些都给了导演使用冲突蒙太奇手法的理由。

影片全片黑白摄影,完全模仿默片的影像风格,甚至连正反打的机位、景别、人物姿态和剪辑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据说,影片导演揣摩了十数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方法,最终在一位电影老前辈的鼓励下把电影拍了出来。

《诱饵》剧照

这两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的成绩都很不错。《死者的孩子》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鱼饵》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分总榜上进入“非常好”这一最高级别,位列第二十名,在论坛单元48部影片中排位第五。

跨媒介电影电影与其他媒介的关系由来已久。从在电影里原样呈现杂耍、舞蹈、戏剧,到用另一种媒介来编织叙事,比如各种“后台片”“幕后片”,再到现代传媒进入电影叙事,形成对人与现代科技更深刻的思考和表达,直至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出现后,各种媒介在电影中的“应用”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而这种“跨媒介”电影是各种国际电影节都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