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382.html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北宋仁宗朝一个大写的人,他可以说是仁宗之所以仁的一个标准范例,此为范仲淹。
对于范仲淹,似乎更熟悉的是他的诗词,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教育让人更觉得这哥们是个文科生,可再深入去看,会发现文科生的军事才能也许是仁宗朝的常态。范仲淹,一个总能在老板仁宗需要他的时候展现各种技能的人。
◎考试名次有时代表不了什么
在北宋作为一个文科生要想报效国家,那只有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科举。范仲淹就是那万千文科生中一员,而范仲淹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宋代科举扩招的时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一个不太好的名次中了进士,在古代,特别是宋代,进了进士科,就等于进了朝廷宰相的人才库。这里插一句,这一年状元叫蔡齐,还有另一个文科生柳永第二次落榜。
虽然范仲淹这次中了进士,但其答题卡上写的名字并不是范仲淹,而是叫朱说,这与他母亲改嫁有关。
范仲淹中了进士,按照规矩可以直接当官,属于入编了,这也是范仲淹的第一份工作。工作了,吃皇粮,有工资,范仲淹首先把母亲接过来,单亲家的孩子在北宋考上进士实属不易。
据官方史料和其同事记载,范仲淹是后来才将“朱说”名字弃之不用,恢复老范家时的名讳,也就是姓范,名仲淹。
毕竟是穷苦出身,所以一心为民,兢兢业业是范仲淹做官的态度,此态度和良好的政绩让其同事和上司都欣赏他,赞赏他的同事和上司不愿好人才埋没,故将他举荐给大老板宋仁宗。宋仁宗看到呈上的业绩报表,直接将范仲淹从地方调到中央。
范仲淹的性格,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眼里不能揉沙子,关键他还是个儒学坚守者,所以君臣的界限以及规定他看的很重。
看两宋历史,知晓后宫多参政,而仁宗朝也不例外。仁宗朝的太后是真宗皇后刘娥,一个在历史上与吕后和武则天并驾齐驱的女人,所以直到其去世,仁宗才开始亲征。
范仲淹一开始调到京师时,朝廷大权被刘娥控制,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护道者,他看不过去。既然看不过去,就必须要行动,于是范仲淹写折子劝刘娥退休。
◎贬官,需要时再来
范仲淹这么一写,仁宗和刘娥是没有太大反应,但有人却被他吓尿了,这就是当初举荐他的晏殊。
晏殊找到范仲淹说道:“老范你自己作死不要紧,但别连累别人好吗?”
范仲淹直接回道:
“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范仲淹的意思很明了,那就是怕死不做官。只不过不久范仲淹准备离开京师,此时仁宗依旧无法亲政,再留在京师,局面一时改变不了。
于是范仲淹下地方做通判去了,通判在宋朝是地方的行政副手,但却是掌握实权的副手,所以通判对于范仲淹来说是一个可以间接实现政治抱负的岗位。事实证明,老范同志在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
所谓实践出真知,范仲淹在一线能查政策得失,还不忘经常给老板仁宗写建议。只是可惜太后刘娥还在,所以仁宗只能给些精神鼓励。
公元一零三三年,阻碍仁宗亲征的刘娥去世了,属于仁宗赵祯的自由期来临,同时他没有忘记那个在下面的范仲淹。
《宋史》用一句话说明宋仁宗对于范仲淹的“思念”:太后崩,召为右司谏。
虽然范仲淹对于刘娥参政看不惯,但在其去世后,范仲淹还是建议仁宗“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范仲淹的建议说到宋仁宗的心坎里去了,在这里也能看到老范的人品,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在线。
虽然说范仲淹情商和智商都不缺,但碰到原则性问题,老范的脾气是刚烈的。这不范同志在中央没待多久,就因为废后问题与宰相吕简夷杠了起来。
宰相吕简夷也是仁宗之所以仁的经典范例,而且吕简夷的资历高,对仁宗初期的帮助大,所以范仲淹结果不出意外又遭贬。
◎朝堂吵架不如边关御敌
不是那么一段话吗,“你以为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道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
老范同志就是这样的人,虽然遭贬,但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干工作真是一把好手,业务能力太突出。
这样的员工怎能让老板不开心呢,业绩突出的范仲淹再次被调到京师。多次被贬被没有让范仲淹改变初心和性格,于是他与宰相吕简夷又一次杠了起来,这次整的动静很大。
此次仁宗采取的方法是各打五十大板,范仲淹被贬,吕简夷被罢免。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此时仁宗需要转移一下众臣的视线,恰巧西夏李元昊称帝。
在仁宗朝前期,宋与西夏主要是靠西夏不称帝作为维护表面关系的条件,但李元昊称帝,明显打破了这种平衡,不但如此,李元昊还要宋仁宗承认他皇帝的称号。
宋仁宗不愿意承认李元昊,所以战争在所难免,宋与西夏关系紧张,战事一触即发。
诏削夺官爵、互市,揭榜于边,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即为定难军节度使。
以上这句记载是宋仁宗对于李元昊称帝的态度,在此紧张时间,范仲淹又一次被调用了。仁宗直接让范仲淹去边关,作为一个文科生,仁宗让其去边关,想必早就知道范仲淹隐藏的军事才能,毕竟宋仁宗可不是昏君。
仁宗也把范仲淹的老对手吕简夷恢复职位了,想着他们一内一外解决难题。
此为宋夏第一次战争,而这次战争双方大规模对拼三次,虽然结果都是西夏胜,可双方都损失惨重。
虽然三战宋朝方面都失败了,但范仲淹在这次对战中表现的可圈可点,充分开发了除诗词之外的第二项技能。
战事结束后,范仲淹也因为表现被升为副宰相,也算是进入权力核心了。
◎改革动了谁的奶酪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宋朝有“冗积”的毛病,问题贯穿两宋,统治者与一些开明官员都为此采取过措施,当然这其中就包括范仲淹。
回归京师的范仲淹没有闲着,深的仁宗信任的他又晋升为宰相,开始着手他的改革,但这场开始由仁宗支持的改革只坚持了一年左右,最终走向失败。
败因一:相权与君权矛盾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在政治体系中存在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相权和君权的矛盾,直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范仲淹从西北回到京师,迅速成为宰相,而他在改革中又要求夸大相权。
凡官吏黜陟、刑法重轻、事有利害者,并从辅臣予夺。
改革要想深入,必须要相应的权力,而这些权力都需要从君权中分离出来。
败因二:第二层身份武将
在西北战事中,范仲淹表现出较为出色的军事才能。若放在别的朝代可能这是很大的优点,可老范是在宋朝。
宋朝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意识是最强的,只因为他们祖宗起家有点不光彩,而范仲淹做过武将,这一点无时无刻不挑逗着仁宗和政敌的神经。
败因三:触及根本利益
在范仲淹的改革中有一项“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这项改革措施断了许多人的做官的道路。
在宋朝除了参加科举外,还有不少路子可以当官,有一条重要的路就是靠家里,这当然属于贵族。
一场改革触及了各方面的利益,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了,范仲淹很自觉地离开京师。一直到去世,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师,最后病死在任途上。
对于范仲淹,宋仁宗是认可的,在其去世后,仁宗给予其谥号“文正”,这也是古代文官死后的最高荣誉。
从考中进士到最后病死任上,多次被贬,但一次次都坚持最初的理想。从范仲淹的升迁与被贬,也能窥测出宋仁宗的执政变化,最关键能看出在号称北宋最辉煌的时代中有其衰败的影子,而范仲淹为后来人做了一次实验,结果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