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www.xftobacco.com/首次欣赏肉疙瘩舞,来自汝州市博物馆馆长杜宏伟拍摄的一段舞蹈视频。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时间,但无论是视觉还是心灵都让人深感震撼。
只见舞者赤着上身,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间有亮光闪烁,舞者不停地用双手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响亮且极具韵律的“pia-pia-piapiapia”的声响,酷似敲打乐器发出的悦耳音乐。手指间闪烁的亮光随着手臂的舞动忽明忽暗、银光闪闪、神秘莫测,给人以似梦似幻朦胧的闪烁之感。整段舞蹈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全凭舞者拍打自己的声音为韵律。舞蹈动作虽简单简洁,但充满了力量之美、男性之美、野性之美,极富乡土口味、劳动气息、民族韵味,特别接地气。
肉疙瘩舞是汝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由打铁舞演变而成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它以粗犷、洒脱、奔放的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劳动生活之美,成为当地人民祈求神灵、庆祝丰收、欢度节日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带着对肉疙瘩舞的好奇和敬意,我们专程趁周末来到夏店镇夏南村,寻找肉疙瘩舞的传承人平采利老人,探寻独具魅力的肉疙瘩舞的前世今生。
青山空雨,布谷声声,夏店镇夏南村沐浴在烟雾缥缈之中。
在麦香弥漫、蔬菜青青的农家小院,我们采访了汝州肉疙瘩舞的唯一传承人平采利老人。
老人已经77岁了,依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幽默风趣。他自幼喜欢戏曲和舞蹈,曾在朝川矿豫剧团、临汝镇东营剧团工作,以演红脸、白脸角色见长。他把《闯幽州》《穆桂英挂帅》的杨令公、王强演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尤其河南坠子在方圆几十里更是无人可比,像《穆桂英下山》《呼延庆打擂》大本头书,一演就是三四十天。
平采利老人回忆说,他10多岁时,正月十五过灯节,家乡人们举办各种活动庆祝节日。他看到四叔平文思等四五个人在表演舞蹈,一下子看得着了迷。天资聪慧喜欢文艺爱好运动的他目不转睛盯着看,心里默默记下舞蹈动作。等四叔表演完毕,他已经记住了大部分动作,并模仿舞蹈动作给四叔看。四叔看了大加赞赏,认为他对肉疙瘩舞有极强的悟性和兴趣,便悉心口授给他要诀,认真手把手指导:面朝10点钟的方向,丁字步,左腿弓,右腿蹬,先用左手用力击打左肋四下(声音要响亮),发出“pia-pia-pia-pia”的声音,接着,右手击打左肋,使之发出“啪-啪”的音色,然后右手大幅度旋转两周后击打后颈部,再反向大幅度旋转两周后击打后颈部,最后右手击打臀部,在右手击打的同时,左臂一直在用均匀的速度击打左肋,直到舞蹈结束。
很快,小小年纪的平采利便掌握了舞蹈的全部动作,并跳得像模像样。四叔的言传身教,加上他聪明伶俐和对舞蹈的天赋,他很快成为夏店镇当地肉疙瘩舞表演的佼佼者。
二十年前,平采利跟随朝川矿豫剧团到三门峡市演出归来,晚上途经洛阳市偃师区,住在一个村庄。为了解闷,同屋的十几个人商议每人表演一个节目。轮到平采利时,他觉得唱戏大家都会不新颖,就脱了上衣,点燃火香,熄灭灯光,为大家表演了他的独门绝技——肉疙瘩舞。这是他第一次在外地人面前表演,大家都惊呆了,大声欢呼、啧啧称赞,都说,还从没见过如此接地气没有任何音乐伴奏的独特魅力舞蹈。
后来,肉疙瘩舞被时任汝州市非遗协会主任杜宏伟发现,敏锐的目光和高度的责任感,让他如获至宝,尽心尽力帮平采利申请,成为汝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肉疙瘩舞到底从何时传下来,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查,平采利老人说都是口口传授,手把手来教,记忆中爷爷那一辈人已经流传很久。
汝州市曲剧团的李芳东老师说:传说肉疙瘩舞是从打铁舞演化而来,与家乡的汝瓷有着渊源。做汝瓷的窑工们,劳累了一天,当时没啥娱乐方式,窑工们就以做汝瓷时劳作的场地为背景,拍击身体臀部、肩膀、肘、胸等部位,把打铁“嗒、嗒、嗒,嗒嘀嘀嗒”的敲击敲打声律融入其中,取名“打铁舞”,以此作为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释放。演变而来的打铁舞节奏感强、刚劲有力、粗犷豪迈,充满阳刚之气。年,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的剧目,由汝州市曲剧团原创的曲剧现代戏《天青梦》的开场舞,就是按照“打铁舞”演绎编排创作的。
也有人说肉疙瘩舞源自人民劳动收获丰收之余庆祝五谷丰登、收获满满的喜悦之情。忙碌的麦收完毕,颗粒归仓后,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在打麦场上乘着夏风,欢呼雀跃,有人脱去了上衣,赤膊欢呼,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此欢庆丰收。特别是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吹着习习凉风,点燃火香,用手指夹着火香,在打麦场上载歌载舞。没有音乐,就用拍打身体的声响来代替音乐;没有灯光,就用手中的火香代替灯光;没有舞台,田地旁边的打麦场便是舞台。原生态的舞蹈、充满泥土清香的舞蹈、弥漫着麦香气息的舞蹈,吸引着天空中的点点星光,吸引着田间的萤火虫打着灯笼来伴舞,怎一个惬意了得?慢慢地,人们便把这种拍打动作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这种舞蹈,流传至今。
也有人说,肉疙瘩舞源自祭祀祖先、祈福祛灾、盼风调雨顺、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肉疙瘩舞起源虽无文字记载,但不管哪种传说是真,原汁原味、代代相传的民间舞蹈,早已浸润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美好愿望于一身,成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唯一遗憾的是,如今,肉疙瘩舞仅剩平采利老人唯一的传承人了,他已77岁高龄,还要照顾瘫痪在床十多年的妻子,已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抢救非遗,传承发扬,将它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魅力。
肉疙瘩舞是汝州土生土长的传统民族艺术,它有着浓厚的土香味,彰显着淳朴的野性之美,更显现出它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非常接地气的舞蹈,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之美,而且简单、美观、好学、好记,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是民间舞蹈的一枝奇葩,是散落在民间的一朵非遗之花,挖掘、整理、传承、发扬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时代意义。
越是传统的,越是民族的,越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肉疙瘩舞简单易学、可塑性强,既可独舞,也可群舞。进入新时代,如果赋予它新的生命活力,加入现代元素,注入新鲜血液,编排更多的肢体动作来丰富舞蹈内容,加入传统的中国大鼓,融进传统的武术艺术,融入汝窑工匠烧制汝瓷的工作场景,融入汝州曲剧等文化元素,一定可以进一步增加舞蹈的律动感,增强舞蹈的观赏性,提升舞蹈的艺术水平,必将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传统的肉疙瘩舞一定可以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