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亲人去世,该让孩子面对还是回避对孩子的死 [复制链接]

1#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45762.html

有一个网友发出感慨:

这十几年去火葬场送殡机会多了,感觉10岁以下小朋友不多。前年姨丈去世表弟才7岁就没去,感觉这样不好,连父亲的丧礼都不去,这个孝道从何体现?网友回忆到自己的小时候,奶奶去世那年,他才5岁,一个小小孩守着奶奶的遗体直到凌晨1点,实在顶不住了才去睡觉。因为从小多多少少都参加这样的活动,他感觉自己心理非常强大。他很疑惑:现在的孩子,几岁才能正视死亡这件事?

爸爸去世了,7岁的儿子却没有参加葬礼,从情感道德来讲,确实是一件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的确对孩子保护过度,面对死亡葬礼,就怕孩子的心理接受不了。但是回想我自己的童年,因为生活在农村,见多了红白喜事,每每有葬礼,忙碌的父母,压根就没有精力管小孩,而让一个孩子在葬礼上掉眼泪,却是孩子尽孝道的一个表现。即便赤裸裸面对死亡这个话题,三十多年了,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反倒是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亲人在世,多珍惜的道理。

但人就是这样,自己做得到的,却担心孩子做不到,就像著名的童话《小王子》里面说的那样

“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只是自己忘记了是怎么长大。”

儿子三岁那年,对他疼爱的阿太去世,第一次经历身边人过世,考虑到孩子年龄小,一家人默认不让隔离孩子与葬礼仪式,不让孩子接触。

阿太是奶奶的妈妈,一连几天见不到奶奶的面,孩子急了,大哭。当时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犹豫着该不该告诉孩子阿太去世的消息?最后我跟他说:阿太死了,去了天堂。

孩子没有震惊害怕,而是睁大眼睛问:“妈妈,阿太是不是像阿旺狗狗一样死了呢?”

阿旺狗是奶奶家的护家老狗,陪伴着诺诺从出生到今年夏天老死。可以说诺诺是亲眼目睹阿旺狗死去的,我们也从他的口中证实了他对死亡的理解:阿旺狗死了,被埋在了泥土里。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正确的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对三四岁的孩子而言,他能够把人死与狗死两种情况联系在一起,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更加没有必要去掩盖真相,而是应该让孩子正视死亡这个现实。

学龄前的孩子能够逐渐意识到什么是死亡,但同时又无法辨认“生”与“死”是不能共存的,在他们的思维世界里,甚至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幻性的思考。任何一种引导疏通方式,只有让孩子愿意正面接受,才不至于投下心理阴影。

考虑到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于死亡教育,家长可以借助绘本,让孩子在这个沉重的现实中寻找到一些温暖,进而能够正面接受。

推荐一本《亮堂堂的灯塔》,非常感人又暖心的绘本。

故事中的小男孩每天由爷爷接送放学,海鸥、灯塔、大海、有轨电车是他们每天在放学路上最熟悉的风景。可是“冬天来了,放寒假了,爷爷不用来接阿光放学回家了,阿光也有好多天没有看到爷爷了。”爷爷走了,爸爸妈妈告诉他,爷爷去了天堂。阿光虽然年纪小,还不能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但在他的内心却为爷爷留着一个角落,照着光亮。

阿光用收集生日蜡烛、捕捉萤火虫、捡运动会同学们丢下的发光棒,来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一幕幕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深处。在书的结尾,孩子沉沉睡去,海鸥驮着他飞向灯塔,爷爷出现了。他抱着阿光说:“我在彼岸一点儿不害怕,因为阿光就是爷爷的光亮啊!”

同样面对死亡的话题,阿光的故事始终充满了光亮,读着让人暖暖的,而且还有那么一丝动容,眼角充盈着泪花。

(诺妈家有男宝/80后小妈,育男宝一枚,自称诺妈。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