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单一份持续更新的书单与读书笔记七 [复制链接]

1#


  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喜欢看书。小时候,看的是“画本”。长大了,看真正的书。以前,每看一本,都在日记里记下书名,偶有特别动心的,写写读后感。年5月起,每看一本,便在微博上短短地写一写,同时发到QQ空间的“说说”里。积累下来,也有些规模。现在,陆续发出来,请各位爱书的高手大佬指正。


  目录


  舒衡哲·《张申府访谈录》


  余斌《有书和没书的日子》


  吕思勉·《三国史话》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冉云飞·《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大家小书”之《三国谈心录》


  方诗铭·《论三国人物》


  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


  姜建邦·《国文趣味》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苟嘉陵·《活着真好》


  (点击书名可直达购买页)


  笔记


  


  年5月2日


  移居美国的罗马尼亚人舒衡哲的《张申府访谈录》,原名《说实话的时间不多了》,记录了作者从年11月起对张申府断断续续持续五年的采访,以及由此拔梳出来的张申府93年的生命历程,重点从醉心罗素哲学、投身时代*治两个重要方面,介绍张申府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与中共*史难以分割的跌宕起伏的一生。


  百度百科这样介绍张申府:他是中国共产*的创始人,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埔*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推介爱因斯坦的人,他是一二九运动的幕后总指挥,他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他是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是毛泽东北大图书馆的领导,他是周恩来的入*介绍人,他是朱德的入*介绍人,他是《每周评论》的创办人,他是活得最久的中国共产*创*元老之一,他是妇女解放的先驱……他是谁?他就是张申府先生,或者可以叫他张崧年先生……


  很早就知道张申府,知道他的一些轶事传闻,但对他却只是“知道”而已,并不怎么了解。所以,看到《张申府访谈录》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本书是年初版的,我在两三年前买到手的依然是第一版。十多年后,依然能买到第一版,这仿佛在说明着什么,但究竟说明了什么,却也弄不明白。它一直静静地躺在书房里、书柜里,我一直不太愿意走进张申府的人生,总觉得他是另一个时代的人,而且是另一个时代里的“失败者”或者“失势者”,其生命历程虽正好与时代有大潮正相锲合,却并未击楫中流,并未在风口浪尖弄潮,只是芸芸众生中之一员,其“生命”的辉煌也好、功业也好,应该就那么个样子。五一去成都探望父母,想着除陪父母摆龙门阵外,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而且,坐在父母身边在你父母慈爱的视线下看书,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享受。从书柜里取出《张申府访谈录》和《有书没书的日子》,揣入包里。这两三天,一直沉浸在张申府的世界里,对张申府渐渐地从“知道”到有所“了解”,也明白了一些所谓的“掌故”并非传言。虽然在访谈里,张申府总是很自以不是地自夸,但因他“说实话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他讲的多是“大实话”,是曾经被刻意遗忘或者自然湮没于历史烟云里的“事实”。这些事实,令这位与二十世纪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慢慢生动起来,有了他自己的品味。不论在*治上,还是在学术上,张申府都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但他有幸发起、经历了许多大事,成了现代史和早期中共*史的“见证人”。只此一端,就能够让今天的人,对他刮目相看。他是建立中共的发起者和比较重要的组织者。在这件事上,他的地位与功绩只略低于陈独秀与李大钊。他与陈独秀、李大钊一起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吸收刘清扬失败后,成功地吸收了张国焘为第一位成员。他是中共旅欧组织的负责人,在法国介绍朱德、周恩来、刘清扬等加入中共。这一点,周恩来在年的一次大会上曾经提及。张申府之所以得以善终,其所收藏有图书、资料等在“文革”并未散失,都与周恩来的保护有关。回国后,他参加了*埔*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蒋介石的德文翻译;年5月,孙中山任命他为*埔*校*治部副主任,是当时中共在*埔*校最高的任职。他列席了中共四大,因讨论*的纲领时反对与国民*结盟,和蔡和森、张太雷等人发生争执,离开会场并退出了中共。他是“一二九”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因此被捕入狱,坐牢2月,后由冯玉祥保释出狱。年1月,他参与了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这就是民盟的前身)的创立,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华北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他是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并担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年他在储安平的《观察》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正是因为这篇“不合时宜”的呼吁和平的文章,11月1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第四次扩大会议开除了曾是创始人的张申府的盟籍。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痛斥叛徒张申府的卖身投靠”!十天后,已进入华北解放区的张申府的夫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共产*员、著名*治活动家刘清扬在《人民日报》刊登出离婚启事,宣布与张申府从此仳离,一刀两断。张申府不仅是现代*治的见证人,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学术人”。他是第一个研究罗素的中国人,自称“中国哲学第一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哲学界,杜威实验主义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美的胡适,柏格森生命哲学主要介绍者是留德的张君劢,黑格尔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美留德的贺麟,罗素新实在论哲学的主要介绍者是留法的张申府。他曾有用黑格尔、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改造罗素“新实在论”的雄心,也有将罗素哲学与孔子儒学归纳合并创立新学说的雄心,但都未能实现。他曾在钱钟书20多岁时,断言“钱钟书和我的兄弟张岱年并为国宝”。张申府的一生,总是在*治与学术间徘徊,一会儿进入*治的漩涡,一会儿在学术领域里游走,他有许多的雄心大志,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说他是*治家,但他缺乏*治家的敏锐与果敢,坚持与奋斗,最终被*治排斥在外。说他是学术大家(哲学家),的确,他写了许多文章,但他只有哲学思想,却未写出专著,也未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今天,回头去看张申府的一生,正是因为他的“徘徊”,导致了他一生的“失败”。如硬要给他定位,现代史和中共*史的“见证人”,或许是最准确的。


  


  年5月4日


  余斌的《有书和没书的日子》其实写的全是有书的日子。小书一册,又分底事有缘、乐在其中、书里书外三个小辑,均为书事。最喜欢书里书外小辑里后面的几篇文,特别是《林冲的长相》,撷取书中一枝叶,旁逸开来,信马由缰,不拘泥考证,却想象升华,不由得读者不赞同其说。虽为闲书,读来亦受益二三。


  


  年5月11日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分为两部分:前半部为史话,用白话表述,对于理解三国之大势很有帮助;后半部为史实考证,有文言倾向,是对细节的拔疏。吕不愧为史学大家,从大处着手,令人眼界一开;于枝叶梳理,发前人之未发。对《三国志》及《魏略》等史书亦不盲信,多方检索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令人服气!


  《三国史话》《楔子》后三篇,分别以《宦官》、《外戚》、《*巾》为题,分析东汉末年乱源,其实也是三国之所以三国的成因。但吕思勉并不着力研究三者东汉末之行为,而是另辟溪径,考证其源起、流变。比如“*巾”一篇,超越*巾起事之范围,考证东汉末年道教的分布、异同,得出张角、张鲁、于吉三派为道者之宗旨:张角“在小百姓面上做功夫……想煽动了他们,以图大事的”;张鲁“亦是在小百姓面上做功夫,确有些劝人为善的意思”;于吉“则是专和上、中流社会中人交接的”。其实,所有的宗教大抵如此。其后还有两篇,分别为曹操、魏延辩诬。曹、魏二人的形象,被《三国演义》定型为奸臣、反贼。京剧里曹操的白脸,成为奸臣的代表;魏延之要“反”,在《三国演义》里竟然是“天生”的,是因为脑后有“反骨”。当然,这两人,在今天,大多数人对其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但《三国史话》出版的年,却还是《三国演义》几乎一统天下的日子,能为其辩诬,确也不易。《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吕思勉也难脱俗,在为二人辩诬之时,有“过正”之嫌。比如说曹操“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封建道德”,说曹操“公忠体国”,古之少有。其在附录之《论魏武帝》里甚至说“予每读《三国志》注引《魏武故事》所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未尝不怆然流涕也。”虽不敢说曹操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里说的尽是假话,但传之四海、遍布宇内之“令”,肯定不是随口而言,而是精心制作;其既不是卿卿我我之“月上柳梢头”的情感倾诉,亦不是发自肺腑之“形骸两不羁”的真实想法。它是一篇饱含*治意味的“令”,是一篇自我辩诬的雄文。要全信这样的文,似乎有些太书生意气了。说到魏延时,先说“这时候要镇守汉中,先主却破格擢用了魏延,这就可见得魏延之才略”;再说“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实在是可惜的,而魏延的将略,亦就因此可见了”。所谓魏延之计,系指蜀汉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自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取长安,诸葛亮将兵出斜谷,以定咸阳以西。此计是否可行,已无机会印证,但是一条奇计,却不可否认。诸葛亮死后,魏延之身死,是反叛,还是内讧,亦至争权,虽也无定论,但后两者特别是第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吕思勉之为魏延辩诬,不拔高,不妄断,与为曹操辩诬形成对比,有比较大的可信度。《三国史话》共十六篇,篇篇精当,各有所发,值得认真读来。书后另有《三国史话之余》四篇,应是《三国史话》的续文。《附录文章》三十三篇,系三国史实的一些考证,这部分文章取文言笔法,多方引文,彼此印证,完全是古史考证之文。读来虽费劲,却也长见识。特别是吕思勉之不盲信古史,值得称道。“看史学大师如何品三国”,确有不同的收获。这些收获,也许可算是“研究”三国之始吧!


  


  年5月16日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通过梳理平靖进程、文明进程、人道主义革命和权利革命的人类历史,用大量数据证明人类暴力确实在降低;用心理学的专业研究和多层次的人文分析,明确利维坦国家、文明商贸、女性主义、移情圈扩大、理性滚梯五大暴力减少的因素。全书内容丰厚,虽读着费力,却收获颇多。


  此书系长篇巨制,中文版分上下两册,共十章,页,正文页。注释、参考文献、索引多页。在我看来,作为历史书,其很多地方已超越了历史的范畴。由于“太科学”,如果没有统计学特别是心理学、生理解剖学基础,读起来就会很是吃力。这部书是我的床头所读之书,每天晚上只要在家就会捧读,周末有闲亦要翻阅,前前后后用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比较喜欢其阐述平靖进程、文明进程,人道主义革命的部分;不太喜欢权利革命和第八、九章里暴力减少原因分析的“科学”部分。读完,有一疑惑:在美国这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里,为什么会有人潜心于研究暴力减少这样大而无当的问题,写出《暴力为什么会减少》这样的书来?


  


  年5月19日


  冉云飞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分为风物、故物、人物三个部分,写老四川(包括重庆)的历史掌故或谓八卦。郑世平评其文字如“悍将忆旧老僧听雨”,觉其“悍将”味浓,“老僧”意浅。其写所涉均系老四川之人事、习俗、流变等等,所以读来异常亲切。只是,不太喜欢其“下笔似棒客”的“愤青”风格!


  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人到中年,回忆日多,所忆均是儿时故乡的场景风情。但真正回到故乡,却物非人非,一切早已不是想象中的样子。无意阻止进步的潮流,亦没理由让故乡永远静止于儿时的状态。但正因其已经“沦陷”于现代化的困境,回忆才更魅力无限。当其风物不再,唯一可做的就是如冉云飞般爬梳故旧、寻觅曾经,这或许就是地域小史、掌故八卦吸引人之处。以前未读过冉云飞的文,但内心里觉得早已熟悉这冉云飞了。再看文,他竟然与流沙河住在一个院子里,这就更令我心生敬佩了。流沙河的文读来平淡冲和,特别是他解说文字的文,别有蹊径,喜欢不已,既然能与其同住一院,必然不是一般人物。况且,冉云飞笔下所写的风物、故物、人物,均在老四川(指重庆未分离之前的四川境域)内,其情其性,其状其景,其地其名,其事其迹略知一二,读来自然亲切有加,有若亲临。这种难得的参与感是读其他书不可想象的事情,也正因为有这种参与感,所以对其文字就不那么苛求了。但还得说说其文字风格。冉云飞应是学中文的人,其文其句,多有讲究,既用俗语,又用雅言,俗得其时,雅得恰当,功力颇深。许多“典”我只知大概,得边读边查才明白其意,这既是自己未受系统教育之缺罅,亦是冉云飞学识丰富之见证。其爬梳故旧之深之细,其旁鹜资料之丰之僻,其推测事理之准之*,仿佛又觉其系读历史出身。只是,其文多愤然之语,少平淡冲和,多“愤青”之激越逼狭,少“老僧”之豁达开朗。分析究里:一是年龄所致,二或有“恨铁不成钢”之意。其对一些四川俗语的解释,我亦不太赞同。比如,他说道教之前四川盛行“巫教”,“巫教”教旨教规、行教为教方式乱,所以今天四川人还说一些乱糟糟的事情为“巫教”。而道教一统后,凡入道教者就有规可循,再不似巫教时乱为,所以现有四川说一个人守规守矩叫“落教”,听招呼懂事者为“依教”。此三“教”,不知其来历是否如此。但就“落教”一句,我有自己的解释:觉其似与川东俗语“死蜂活教”相关。蜜蜂之螫在川东称为“教”,其“教”之用,为刺人,蜂虽死,其“教”活,亦能刺人。但如果蜂之“教”“落”了,就不能再刺人了。如“落教”之蜂的人,自然就无刺人之实力,所以“落教”者也,无蜂螫之厉的守规守矩之人。川内俗语,流沙河先生解读最为准确,许多俗语流沙河都能为其找到很古很雅很服人的出处,读来喜欢得很。不过,不管怎么说,冉云飞研究的四川地方史之细节局部个人,读来很开眼界,大有裨益。读完,想起书柜里的《四川通史》、《成都通史》,突然有读其之意。只是,那两大部通史,究竟有没有冉云飞叙述之生动吸引人,却是未知数。


  


  年5月25日


  《三国谈心录》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之一种,分《曹操心事》、《三国风云》、《绝代美女》三辑。所写多为三国人事,却也上溯汉初下及晋末,因此名《三国谈心录》未必恰当。金性尧,“一辈子没有跨进学校的门槛,连小学文凭都拿不出来”,但其涉猎之丰广之深邃却非一般所能及,谓之“大家”,不虚!


  北京出版社这个“大家小书系列”,很有味道。所谓“大家写给大家看书”,前一“大家”显然是指作者的身份,是指学底蕴者;后一“大家”显然是指读者而言,谁都可以看看、读读,大众如我者的意思吧。看了一下它的书目,多选近现代学术大家之“细微之作”,虽曰为“小书”,其内容亦并不“小”,反而很有深意。其选本多为人文,事关文化传承、家国兴旺。虽时隔较为久远,所说亦并不能定鼎于其所研究之问题,但终能成一家之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地的境界。其系列,前前的后可能已经出了上百本,我只买了十来本自己喜欢的。读着,喜欢其比较文雅的语言,喜欢其短小的篇幅,喜欢其无浮夸的构思。因为近日主要精力集中于《三国志》,所以,主要读与其有关之书。金性尧之《三国谈心录》为第一,方诗铭之《论三国人物》位列其次。


  


  年6月2日


  方诗铭的《论三国人物》,以时间为序,以董卓、吕布、曹操、袁绍、公孙瓒、袁术、孙坚、鲁肃、周瑜、刘备、诸葛亮、关羽、何晏等三国人物为核,论及三国大势,多方引证,百般校勘,发前人之未发。其对“游侠”“气侠”“轻侠”之士的品评,对刘备枭雄性格苟安心态的剖析,尤见功力,令人耳目新眼界开。


  方诗铭的《论三国人物》,读来感慨颇多。首先,觉其书名应该将“论”与“三国人物”的位置调整一下,名为《三国人物论》,似乎更贴切,更准确。其次,其对东汉未年及三国时期特别是东汉未年的*治生态把握得特别准,并有自己的见解。其对“侠”之品评,就特别开眼。在他笔下,袁绍、曹操、袁术、孙坚、张邈等等,都为当时之“侠”,但其层次不同,有“游侠”,有“气侠”,有“轻狡之侠”,因其层次不同,其为*为*的方式方法和最终所取得的成就亦不相同。第三是其对刘备的评价,令人目新。在《三国演义》和所有的民间传说里,刘备都是“仁义”的化身,但在方诗铭的笔下,刘备却很是不堪:首先是其枭雄性格,多反噬其主;其是苟安益州的志趣,并非成就大业之人,甚至失荆州弃关羽亦是其主动为之,对诸葛亮亦是满怀戒惧......等等。方诗铭是四川人,其对刘备的评价,令我想起另一位四川人:“厚黑教主”李宗吾。这两位同为刘备建蜀之地的四川人,其对刘备的评价惊人地一致。方诗铭说刘备之枭雄性格、苟安心态,与李宗吾说刘备之脸厚、心黑,似乎有一定的关联。虽不敢断言,方诗铭为刘备之评价来源于李宗吾,但多多少少会受这位四川先贤的影响,却似乎可以推断。读完此书,对东汉未年三国时期的景况和当时的风云人物又多了一层了解。其书,不愧为“大家”之书。读了两本“大家小书”,觉其确有“大家”风范。因此,又了买了近二十本“大家小书”,准备漫漫读来,相信必有所斩。只是,关于三国的,除以前读过的金性尧之《三国谈心录》和吕思勉之《三国史话》外,“大家小书”系列里再没有了,憾之也甚!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写作,论你尊敬才,‘论’字放在后,如《塞尚论》、《鲁迅论》。论你不很尊敬者,‘论’字可放前面,如《论某某某》。论不水准者,不用‘论’,起个别的题目,如《此岸的克里斯朵夫》、《塔下读书处》。”按木心的理论,方诗铭所“论”者,都是他“不很尊敬者”。其实,方诗铭或许只是做历史研究,对其所“论”者,谈不上尊敬与否。可见,木心所说,也不一定准确。


  


  年6月5日


  吴小如的《古典诗文述略》,虽也属“大家小书”系列,但却不如已看过的前两本“大家小书”。该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成,八十年代定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其时的阶级观念,对立分析。许多表述,在今日的语境里显得滑稽生硬。这或许不是作者的错,而是写书之日的时势所迫,但不管怎样,读来终究令人失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成都读书时,读过一本吴小如和他弟弟吴同宾合著的《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对吴小如这个名字有些另眼相看。所以,当执行特殊任务将与外界失联几天时,在“大家小书”里选了这本《古典诗文述略》带在身边。与其说是觉得这本书好,不如说是看中了吴小如这个作者。这几天,虽然很累,但依然抽闲看完了这本“小书”。有些失望:作者确系“大家”,其书也确是“小书”。和看过的两本“小书”比起来,这本不但体积“小”,其内容、质地亦“小”。称其“小书”,名符其实。


  


  年6月8日


  《国文趣味》是民国时期的中学老师姜建邦写给中学生看的书。除其引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后所拟的“真正的最低限度”之中学生必须翻阅的古书三十本有些撼动视觉,或许会令当今“许多大学生看了都要汗颜”外,其余内容确也浅显平常。翻完很是自得:此书,于我无益;此书,只适合我心目中的中学生读。


  梁启超所列“真正的最低限度”之中学生必读三本部国学入门书目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记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白香山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六十种曲》、《绝妙好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老残游记》。


  以上三十部书,自是国学精华。今人若有通读者,不说可称“大师”,至少已成学者。所以,书序里那句“今天许多大学生看了都要汗颜”之句可以扩而展之为:今天许多大学文科教授看了都要汗颜。虽然觉得姜建邦这本书于我无所补益,但这个书单却还是令我亦汗湿背脊:三十部,书柜里大多有,可能只缺两三部;但通读过的却不到一半。曾经觉得时间有的是,现而今天天读书,近两月了,还未读完《三国志》之《武帝纪》。今生要读完梁启超之“最低限度”,已是不可能。我之如此,不如我者亦多。由此可知,国民之国文水平、国学素养低至何等程度。


  


  年6月10日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七篇小说,似乎并无故事,仿佛学术考证,一如他的其他作品,总是考验读者智力。除最后一篇《小径分岔的花园》比较清晰外,其余六篇看着迷糊,看完迷糊。其所欲言为何,想向读示展示什么,于我都是雾水一头,不知所云。悲哉,写及此,我只能无奈地说:读过!


  


  年6月16日


  苟嘉陵的《活着真好》是一本介绍佛法的书。不了解作者其人,亦不了解佛法,甚至对佛教教理因道听途说而有很多偏见。读完此书,偶有所感,但终若萤火,书闭得湮。不得已自我解嘲:此种读法,正合符“去执”之理,何必“执着”地非要读懂?!书中将佛法与儒家义理相结合的积极观念,似乎超越常规佛观。


  虽然作者考虑到读者为一般大众的原因,行文述理尽量通俗,但由于其系宣扬佛法之书,其言终究无法完全脱离佛教基本规范。所以,书中许多专用术语,读之似懂非懂。历来不喜佛理,觉其分支太多,义理太繁,所知的一些佛教佛法,多是道听途说,偏枝半叶。苟书所言,与想像中的佛法宣讲不太一样,其将儒家义理与佛法精神相结合的积极态度,令我耳目一新。心中暗想:如若佛教真是如此,也还可以接受。苟嘉陵笔下的佛法不是消极出世的,而是积极入世的。这一点,是读此书最为重要的收获。比如,他说懒是真正的死,贪、嗔、痴亦是真正的死;比如,他说要活在当下的真实里,要爱惜当下的生命;比如,他说佛教中法身的观念,其实和儒家思想是相通的,人若能立德、立功、立言,就得到了法身......读完全书,只记得几个苟嘉陵笔下的佛教术语,也算是一种收获吧。断见,指人以为生命一旦结束就一了百了永不复存的错误见解;常见,指人以为生命及一切存有自性且恒常的错误见解。这两种见解正是日常人们所见,比如我者,其认识就处于断见之态。其书中反复说到一个词:了生脱死,系指佛教中解脱道修行的终极结果。这个词,理解起来很困难,其解说也依靠佛教术语,不如断见、常见那么好理解。它是说修行人彻见了一切法(包括生命与死亡)的本来不生、不为生死幻相所转而得身心大自在。总之一句话,就是得真道,修得圆满之意吧!按我的理解,苟嘉陵所宣扬的佛法最为核心的应该就是:心怀慈悲,善待众生;走入社会,关心众生;摆脱执念,而至净土。


  佛教义理繁杂,本有大小乘之别,中土亦有各宗之说。苟书所宗,以大乘为基,以净土为*。其与现实生活相依相联之解读,是否佛法要旨三昧,不可而知。但此类表述,至少令我觉得佛法离我等并非天远,而在身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