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791353.html”
所谓建筑,是力、形式、结构统一的奇妙存在。它是充满我们记忆的房间,是存在于时间中的空间,它让漫长的时光变得有迹可循,它为平凡的栖居染上诗意色彩,它在钢筋水泥中悄悄叠加着我们的感知与幻想,记忆与愿望……
老建筑里藏着故事,藏着“客从何处来”的谜底,藏着昨天对今天的回答、解释、启迪……以及诸多传承的源头。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西电图书馆的建筑记忆,踏入那些深邃幽秘的屋舍楼宇,触碰那些堆满图书的木质书架,在往日重现的画面中,说一声,昨天,你好。
1.“塞外红楼”
——*委工校图书馆(-)
年的春夏之交,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革命*事委员会工程学校”从河北获鹿迁至张家口。彼时的张家口正处战后,满目疮痍,风沙漫天,齐人高的草丛中还常有豺狼出没,分外萧条。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委工校的第一代创业者们依靠着高昂的革命热情,日夜投身劳动,终于建立起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众多建筑。
图1:*委工校师生在劳动
在张家口东山坡上,有一片日式的建筑群,放眼望去,最醒目的当属一幢高高耸立着的二层红楼,据说曾是日据时期的养马场。*委工校的师生们将其改造成了一所简单的图书馆:两层楼的面积约平方米,二层东西两个大房子是学生的自习室,一层的东面是书库,西面是报纸阅览室,阅览室座位约席,这就是西电图书馆最早的馆舍模样。
图2:*委工校图书馆
图3:*委工校图书馆
这座今日看来设计并不复杂的馆舍凝结着老一辈西电图书馆人的心血。
由资料可知,时任图书馆副主任的赵老师正是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技术顾问,他亲自设计了图书馆的书架、阅览桌、椅、报纸架等硬件设施,可坐6人的阅览桌总是被大家挤得满满当当。
图4:*委工校图书馆平面图
图5:*委工校图书馆阅览室
2.西迁往事与“苏式建筑”(-)
年秋,为适应新中国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服从中央战略,从张家口迁往西安,图书馆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了搬迁。考虑诸多因素,图书馆没有建独立馆舍,而是选择了栖身学校主楼之内。
图6:西电图书馆人在主楼前合影
图书馆所在的主楼是一幢典型的中轴对称的“苏式建筑”,它按照苏联*校列宁格勒红旗通信学院的设计图纸建造,体现着苏式建筑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呈现出雄宏沉稳的基调,从空中俯瞰宛若一架欲翱翔蓝天的飞机,图书馆馆舍便分布在其中一、三、五层。
据了解,楼房采用加厚钢砖,墙体最薄处也有40公分,是个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工作人员夏天下班后,也喜欢在楼道里纳凉。
在一位校友的回忆中,这栋苏式建筑是他们童年美好回忆的象征:“夏天的晚上,我们会到校园里支一个蚊帐,或者直接躺在主楼的楼道里休息,那时候晚上没有那么多灯,四处都是星星一样绿幽幽的萤火虫,特别美。”
图7:主楼全貌
图8:学员列队走过主楼
据了解,当时的一楼被称为“社科室”,主要提供社科中文图书阅览、借还服务,与之对应,三楼则主要提供科技类图书借阅服务,并且设立了自习室,自习室所在位置极佳,处于这座中轴对称的苏式建筑的中央,面朝广场,视野很是开阔。
图9:主楼三楼的图书阅览室
图10:主楼三楼的自习室
图11:主楼的图书借还处
著名密码学专家王育民教授谈起那时的图书馆很有感触,他动情地回忆道:“进入高年级,我就更离不了图书馆了,学专业课、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需要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位于主楼五楼西侧的情报资料室是他常去的地方,他说:“当时我们的老师金有巽教授主管外文期刊,他非常敬业,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将外文期刊库整理得井井有条。我们找不到所要的文献杂志时,就请他帮忙,他可以很快为你找到手,似乎每一本刊物在什么地方都已印在他的脑海中了。”
图12:主楼的情报资料室
在这栋苏式建筑里,图书馆见证了知名的“五楼会战”,见证了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等专家学者彻夜在灯火通明的五楼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往事,也见证了王育民等一大批杰出的西电学者从求学到为人师的成长历程。
永不消失的红色电波在文字图片、公式定理、书本书架上传递着,在西电图书馆人的服务中传递着,屋舍和建筑发生着变化,红色的根脉却始终在向前不断延伸。
3.独立馆舍
——西电人亲自“建造”的建筑(-1)
及至80年代,西电图书馆追随学校整体发展的步伐,向着一流图书馆不断迈进。年,图书馆从主楼搬迁至独立馆舍,楼高四层,面积平方米,阅览座位余席,藏书达80万余册。在这座四层建筑里,西电图书馆人留下了整整二十年的记忆。
年,老馆开始投入建设,在那时,师生们只要一有时间都会过去帮忙,或是帮着打打地基,或是参加一些清扫任务。可以说,老馆这栋单体建筑的落成,与当时西电师生们的辛苦劳动与付出密不可分。
图13:师生们在老馆门前劳动
图14:老馆初貌
由老照片上可以发现,刚刚建好的老馆还没有题字,显得空空荡荡。后来在图书馆的协调下,一位叫做王和平的西电老教师,用毛笔直接蘸着红油漆书写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八个大字,悬于正门两侧。
红字醒目,白板明净,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这八字正是西电的校风,体现着西电人勇于奋斗的精神,以及他们无论面对欢乐还是苦难,都始终葆有的、昂扬向上的激情。
图15:馆前题字
图16:老馆全貌
图17:西电图书馆人在老馆前合影留念
在这八字校风的注视下,老馆的气象俨然一新。
它像一道神圣的闸口,迈进去了,就是严肃的事业追求;踏出来了,又是轻松的休闲娱乐。大家在馆门口这片并不十分开阔的小广场上举办了许多丰富的文体活动,留下了不少欢声笑语的记忆。
图18:老馆前举行跳绳比赛
图19:老馆前举行广播操比赛
回到馆内,整体而言,相较于主楼时期,老馆图书流通和阅览人次都有明显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献表明,当时的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到了72小时,报纸阅览室和自习室周开放时间达到了小时。
图20:位于二楼的科技书阅览室
图21:位于二楼的科技书阅览室
除了那些艰辛的建设劳动,西电图书馆人对老馆日常精心的打理和维护也是他们倾心建设馆舍、不断提高服务的证明。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了29年的老馆员回忆:“那时候阅览室里的书架都是木质的,容易落灰,容易受潮。我们这些工作人员一有时间就会及时清理,拿着抹布把书架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擦得干干净净,你看那些照片里,多亮啊。我们对这些建筑、桌椅、装饰是非常有感情的。”
谈及老馆里许多年的工作岁月,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笑着说出那四个字:“非常快乐!”
4.新的时期
——变化与传承的故事还在继续(1-)
千禧年的钟声敲响,西电图书馆迈进了新世纪。1年后,西电图书馆正式迁往北校区逸夫楼图书馆,包括主楼(A楼)高11层,南裙楼(B楼)四层,西裙楼(C楼)三层,建筑总面积达1.92万平方米。
图22:北校区逸夫图书馆
图23:南校区图书馆
在一位校友的回忆中,在以前,想要借书的读者往往要在堆满卡片的目录柜里翻找,经过很久才能拿到一张写着索书号的卡片,将索书号誊抄下来递给借阅处的工作人员,再由他们为读者寻找图书并办理借书手续。
而如今,馆内新添加的一体机电脑则为大家最大程度地简化了这个麻烦的过程,只需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就能精准定位到自己想寻找的图书,还能利用手机更方便地进行图书查询、定位和借书。
图24:从手工目录卡片到OPAC检索
9年,在历时5年的筹建后,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南校区图书馆正式开放。类似检索一体机等体现着科技感、为大家提供便利的设施在南校区图书馆里同样举目皆是。
更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更丰富的图书资源、更崭新的设备纷纷出现在图书馆里。报纸阅览室之外新增了电子阅览室,我们从建设“我身边的图书馆”理念出发,在书院等地增设了智能图书自助借阅系统,提供了24小时智能纸质图书自助借还等服务,真正缩短了读者与文献资源之间最后一公里的距离,我们甚至干脆将实体图书馆挪至互联网上,打造起“个人云端图书馆”……
图25:从图书阅览室到电子阅览室
一切似乎都变了,一切又似乎还是从前……
从手工目录卡片到OPAC检索,不变的是我们对知识的向往;从图书阅览室到电子阅览室,不变的是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身体力行的建设劳动,到精心布置的陈设设施,变化的是建筑的外观样貌,不变的是西电图书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回忆总是浮光掠影般闪过,提及过往似乎只成为了一种偶尔的恋旧的情怀。唯有那些建筑无声矗立着,一经走近,就仿佛走近校园年年春日都不变的花藤下,在那种独特的清香氛围中,恍惚就年轻了,尘埃落定,复又散去,一切都光华如初了。
图26:图书馆新增设的画屏
总有一天,屋舍会残破、楼宇会坍塌、陈设会更替、建筑会翻新,然而那些对知识的向往和渴望却代代传承,那些为传播知识而付出的努力却永远鲜活,那些图书馆人的汗水、奋斗、以及青春的美好回忆,则会成为笼罩在新旧不同、高低不一的实体建筑之上的,不会被忘却的纪念。
文字:西电图书馆石莹
编辑:郭楠楠
责任编辑:王格
出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