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下篇
文/小K老师
由黎巴嫩、法国、美国联合制片的剧情片《何以为家》以一个生活在奴隶一般的家庭环境为原型,讲述了12岁男孩赞恩起诉自己父母的故事。电影市场的宽泛性使第三世界电影走向世界。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第三世界电影业不断强大的结果。因此,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第三世界真实描写生活细节的电影,成为人们反思现实的对象,是后现代语境下对现实社会生活不平衡的认识。
纪实性的镜像语言
在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中东(黎巴嫩)电影也拥有了相对明显的纪录片风格。为了能够真实地记录社会态势,导演拉巴基沿袭了第三电影的拍摄手法,拒绝了好莱坞的技术虚饰,出现大量的手持长镜头,自然的光影色彩,这种纪实性的镜像语言展现美学风格,整体呈现出清新明朗、简约质朴的效果。
《何以为家》采用了更直接的方式,用一个个长镜头捕捉全景图像,以此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另一种孩子的童年,以求对现实生活进行充分观照。影片开头以街道上空及街道孩子嬉闹交替的方式,用近景的嬉闹带我们走进人物,破败不堪的居民楼、铺满黑色圆圈轮胎的房顶、垃圾废水霸占的巷道、抽烟的男孩烟雾缭绕、拿着木板、钢管拼凑的“枪”打闹的男孩、尘土飞扬的巷子,向观众展现了黎巴嫩贫民窟破败混乱景象的多个维度,创造了真实立体的动乱世界,使得该片兼具艺术性、观赏性以及反思性等深刻内涵。
其次,电影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一种宿命论的色彩,尤其是在人物命运的表现上,导演拉巴基予以了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