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六名演员,在六个国家,透过他们的手机镜头,将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带到艺术节观众面前。文
安妮加缪在
伦敦13:00,武汉21:00,里约热内卢10:00,约翰内斯堡15:00,贝鲁特15:00,纽约8:00——通信软件ZOOM的某个聊天室内,六个实时视频对话窗口里的演员正站在各自家中的厨房里,他们身穿日常服装,耳朵里插着一样的蓝牙耳机,用当地普通民众习惯的方式烹制案板上的食材。这看起来就像是疫情期间的寻常一天,六位好友齐聚线上,闲聊着分享彼此的生活。
而在线下,在第49届香港艺术节的工作室里,导演王翀和他的技术团队紧盯屏幕,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冒险:在3月27日世界戏剧日当天及前后一周里,用一款视频聊天软件在年重述阿尔贝·加缪写于年的名篇《鼠疫》(ThePlague)。
王翀接到香港艺术节的委约邀请是在年,节目总监苏国云将英国剧作家尼尔·巴奈特(NeilBartlett)年改编自加缪原著的剧本《鼠疫》推荐给他。“确实是个好剧本,但不够具有当下性,我心说,可以年做,也可以年做,不着急。”正如加缪前瞻性地在原著中所写的:“我们的同胞做梦也想不到,这年春天会发生这么多变故,我们也是随后才明白,这些变故正是我们打算在这里记述的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先兆。”到年1月,疫情暴发,巴奈特剧本里的故事成为了现实。王翀开始觉得不吐不快,在鼠年推出《鼠疫》迫在眉睫。“现在鼠年已经过去了,但是还好,当下性还在。”
导演王翀(周京摄)
加缪将《鼠疫》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非城市奥兰,但在巴奈特的改编之下,时间和地点都变得模糊,虽然仍在谈论某个城市的事,却似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地方。对于王翀来说,这个特殊的文本是对我们正在面临的这场疫情的某种指涉,“我们相当于在战争之中就已经开始反思战争了”。于是,他选择了即时直播的线上戏剧,演出语言是英语,叙事边界跳出了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当六名演员在六个国家共同参与这部作品的时候,无需多言,它自动地探讨了全球化的问题。”身处不同国家的跨时区演员们透过手机镜头,将他们独特的生活环境带到艺术节观众面前。我们看到,耸立的远山、萧条的街道、纽约刺眼的日光、武汉繁华的夜景都进入画面,成为了戏的一部分。演出是直播,每天开演时演员们便上线进入ZOOM里的线上空间,带着当天真实生活的痕迹进入表演。“把家改造成艺术场景自然不是线上戏剧的首创,杜尚的现成品、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珠玉在前。”在王翀的构想中,当六个演员的生活场景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时,会产生某种人类学趣味。“武汉商业区的玻璃幕墙和约翰内斯堡的窝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样貌——首先是演员的,其次才是角色的。”演出开始时,六位演员在温馨的气氛中准备食物,譬如武汉的热干面和里约热内卢的西瓜,他们强调案板上的东西没有特殊性,武汉演员赵嗣宁说“这是我们喜欢做早餐的食物,但我现在有点饿,想吃”,里约演员卡琳·特莱斯则称“西瓜不是什么季节性水果”。正当观众放下戒备,饶有兴致地了解各地文化时,字幕出现,巴奈特剧本中的台词毫无过渡地进入了演员们的生活。
视频截图来自香港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