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薛维睿
《岸萤》被称作是陈传兴的精神自传。这本书包含了回忆录、思想史、电影述评、摄影评论于一体,语言绵密铺陈,思维超脱跳跃,甚至连封面装帧和内页设计都别具一格。10月20日,《岸萤》图书分享会在成都方所举行,作者陈传兴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易丹对书中的影像与文本进行探讨。
学院派里的“野草”
几天前,陈传兴拍摄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电影同名图书也在全国出版发行。陈传兴说,《掬水月在手》和《岸萤》是两部截然不同的作品,但仍然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在夜里出现。”“掬水月在手”,到了夜晚才有水月的幻影,而“岸萤”,是在黑夜河岸边飘忽闪烁的点点萤火。
《岸萤》延续了他一贯晦涩的风格,被称作是一部有绝对门槛的作品。对于陈传兴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他的思想实验,甚至是一个他玩闹的空间。
在退休前,陈传兴是台湾地区清华大学副教授,但他形容自己自己是学院派里的“野草”。这让《岸萤》看起来是正经八百的学术论文,不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注释引用,还让人帮忙校对规范了格式,“但当各位严肃地进入这本书,三不五时会有‘非学院’的文本不请自来。”陈传兴说,“而且,它们是踢开门闯进来,对前文既骚扰又破坏,但我觉得好开心。”
每天八小时的连续写作,陈传兴在五个月内完成了这本书。与此同时,他还在进行《掬水月在手》的混音和调光工作。“整个过程处于非常疯狂的状态,我甚至把一个钢笔笔头写岔开来。”直到现在,陈传兴仍然坚持用笔写作,拒绝用电脑输入文字,“被电脑程序带动与手指随着笔迹滑动,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手写有临场的情绪和未知的摸索,还能闻到笔墨中散发出来的味道。”
电脑写作会被智能的输入法支配,只有手写才能被带到未知的方向。陈传兴说,在手写的时候,永远会有令人讶异和惊奇的东西在前面等你,“这其实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状态。”
跳房子的游戏
《岸萤》中有一节专门写到光影,整本书的设计也围绕“明暗”展开,银色文字印在黑色卡纸上,黑白图片印在白色纸张上。易丹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觉黑夜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更如同胶片时代在暗房的显影。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热衷于手写质感和光影游戏,在文字和影像之间来回穿梭跨越。陈传兴说,银色文字和黑色卡纸,对应了银盐胶片摄影,整本书之所以如此装帧设计,主要是让阅读呈现底片还原的过程。
“光确实是这本书的核心。”陈传兴说,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光也一直是西方哲学家的想要解答的问题。书里有大量影像和文本的对照,影像来自陈传兴去年举办的摄影展《萤与日》。展览展出了他珍藏了四十年的银盐照片,呈现了被称作“诸神的黄昏”的70年代末欧洲国家的生活和艺术氛围。在上世纪70年代,陈传兴留学法国,亲历了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在哲学、艺术、影像方面广泛地汲取养分,《岸萤》回溯了他年到年的留法生活。
“在影像语言和手写语言中来回穿梭,是否会有跨越的障碍和鸿沟?”易丹问道。对陈传兴来说,文字和影像的跳跃,像在玩跳房子的游戏,“这种跨越没有鸿沟,文字和影像是我的两只翅膀,靠着这双翅膀我能在诗意的天空飞翔,甚至得到某种程度的超越。”陈传兴说,“不过我也会自我警告,不要飞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