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文章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中心论点及分论点与材料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论述的严密逻辑,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论证方法。
三、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著名刘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经典论说文,被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对怀疑精神的实质进行鞭辟入里的论述,论证了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对于学问的重要意义。
这一单元所选的议论性文章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学习时,不但要联系文章所用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等相关知识。但是,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思路等仍是学生面临的难点。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怀疑与学问》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性文本,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透辟,论证逻辑严密。上节课我们已从严谨的论证结构这一方面感受了本文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与文本对话,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去深入探究本文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感悟怀疑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
2.介绍背景
年,顾颉刚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儒家经典)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后来还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辑成册(《古史辨》)。《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3.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类型:
①事实论据,可以是: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
②理论论据,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定理公式、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
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
2.把握重点字词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二)指导朗读,课文初感知
1.本文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说明:再次明确论点,了解作者借用名言提出自己观点的这种写法的好处。)
2.自读课文,完成思考探究第二题。
预设: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文章结构。
1—2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3—5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6自然段论述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学生再读,初步感受课文
1.本文有两个分论点,请你划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完成下列内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追问:这两个分论点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分别是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前半句是对3-5段的总结归纳,后半句引出了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由浅入深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述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3段: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述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4段: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就是不随便轻信,并指出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5段:通过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过渡语:这篇经典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说理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在我们重新审视怀疑精神,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3.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过渡语:议论文,无论是全文,还是每一段,都有严谨的结构和思路,这体现了议论文结构严密的特点。
五、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1)国难危急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3)听说“腐草为萤”。
道理论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4.下面是对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哪种看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③④(并列)
B.①②③│④(并列)
C.①│②③④(因果)
D.①②③│④(因果)
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和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5.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6.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7.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8.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2)承上启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三、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1.微型阅读。说说下列短文中观点和材料的联系。
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所谓“骨气”正如孟子所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叫作有骨气。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壮诗句,慷慨赴难。古代有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在年7月被国民党枪杀。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我们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这些有骨气的动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2.微型写作。任选文中一个分论点,另选论据证明这个观点,写一篇微型议论文。提示:①可以用与观点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所选观点;②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八、课文总结
课文提出“治学需要怀疑精神”的论点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涵盖了两份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消极”好饿“积极”是指由浅入深的不同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八、中考链接
(年通辽中考题《跨界人生》)分析以下两则材料哪一则能证明第二段“对于具有卓越创造力的天才,跨界是一种最先进的自我展示方式”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3分)
材料一:袁隆平院士有很多重大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中国担当!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九、课文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十、作业布置:
1.摘抄、书籍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
2.阅读古今中外关于“怀疑”方面的文章,围绕“怀疑”提炼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论点,对其进行论证,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