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代夫妻墓搞火葬筑5000平米土台当家族墓地 [复制链接]

1#

宋代夫妻墓搞火葬 筑5000平米土台当家族墓地


昨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双流县文物管理所对位于双流县东升镇青冈村双流机场新航管楼建设工地发现的古墓群进行了现场发掘和清理,其中一座大型西汉土坑木椁墓,规模仅次于绵阳双包山的西汉诸侯王木椁墓。一处延续2000多年的家族墓群更是让专家兴奋不已: 这个从西汉延续到宋、明、清的家族墓群,对研究成都平原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均有极大价值。


好气派


筑5000平米土台当家族墓地


昨日上午,在双流县东升镇青冈村四组,被彩条布围起来的新航站区一号墓地,数十名考古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对数座墓室进行清理。从中间贯穿长达68米、宽2米的大探沟,表明这里的古墓群规模十分宏大。双流县文物管理所专家李国告诉,此前,附近村民彭德轩老人曾告诉考古人员,这块地原名 山坡林 (又名 彭家大坟包 ),过去村民们在台地上曾挖出不少带花纹或文字符号的砖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大队公社修建食堂时也常在此处挖掘 大头砖 (可能系扇形砖之类)取用。为了配合机场建设,去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双流县文物管理所对这一片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这个高出地表3.5米左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平面近椭圆形的土丘,墓葬多达25个,从西汉直到南宋和明、清时代,其中汉墓就达20座。而长达68米的探沟,则是考古队在今年8月,通过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和GPS设备对墓地进行测绘后挖开的,主要用于解剖墓地封土下墓葬走向及各封土之间的范围和关系。


而最让专家们称奇的是,根据周围地势勘察发现,此处土坡原为平地,平台是古人用*土夯筑而成,专门用于修建墓室,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墓主人家族的财势极大。


好富有


汉代墓连棺材泡钉都镀金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位于墓地南面的一排西汉土坑墓。 你们看,青铜器上都有金箔。 在已经发掘的19号墓坑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易立兴奋地指给看,只见在长8米、宽5米的墓地中间,斜放着一只铜釜,旁边则是数片闪着微光的金箔。而在已经腐朽的棺材旁的*泥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枚渡了金的花瓣形泡钉, 这个泡钉是用来固定棺木的,这个家族的确很有钱,至少是官吏或者地主。 考古人员称,19号墓坑是一个一椁双棺墓,而在泥土中,还发现了精美的红黑色纹路,极像闻名海内外的成都漆器, 说明这两口棺木是漆绘木棺。 随后,易立根据墓室内锈迹斑斑的数串五铢钱、彩绘陶盆、陶鼎、铜器、铁器的残片等迹象作出判断: 这个墓坑为夫妻合葬墓!可能与紧邻的三座待发掘古墓是家族墓。


现场专家表示,这座大型西汉土坑木椁墓,规模仅次于绵阳双包山的西汉诸侯王木椁墓,价值极高。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该墓已经被盗墓贼 关照 过了。指着灰白色墓壁中间约半米宽的*土泥间隔,易立不禁摇头叹息。


好新奇


宋代夫妻墓搞的是火葬


在离19号墓坑约400米的地方,一座小巧而奇特的夫妻合葬墓。看上去,这个夫妻合葬墓仅及附近土坑墓的一个角落,也实在逼仄了一点。这贫富相差也太悬殊了吧?


这是南宋时代的火葬墓。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刘雨茂为大家解开了谜团,原来,这个合葬墓仅相当于两个骨灰盒,跟现代公墓里的情形差不多了。 可以通过墓内随葬品分辩男女, 刘雨茂指着放有较多随葬品的一间说: 这里面放满文士俑、武士俑,随葬品也较大,是男主人。而另一间则只放了陶鸡、陶狗和陶碟,应是女主人。 刘雨茂表示,这些陶俑多为上了彩色釉的彩陶,表现了南宋时期成都平原的经济状况和工艺水平。据介绍,南宋时期经济、国力大不如前,以及当时人们受道教文化影响,火葬和简葬盛行,这与流行厚葬的汉代已经大不相同。 从墓的形态随葬品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文化的演变。 现场专家表示。


好遗憾


古墓群多次被盗


在火葬墓的旁边,11座东汉晚期砖石墓群,成为这个古墓群的另一个重点。其中一座尚未开封的砖石墓,全部由青砖整齐地封砌,墓两端的砖面,则有清晰可见的菱形花纹和云卷花纹,颇为精美。其余已经发掘的砖石墓,多设置为双棺,甚至三棺。而墓内有残缺的农夫俑、陶罐等器物,在残砖之间还可见陶马、陶房、陶棺的残件。 这些墓室都是多次被盗扰过的,因此留下的器物不多。 李国表示,除了两座(M16、M17)与各墓相距较远,且墓向亦有差异,年代可能偏晚之外,其余东汉砖石墓可以确定应为家族墓。


考古现场负责人表示,这次勘探发掘主要为配合双流机场新航管区建设,全部发掘工作将在春节前完成,希望在下一步的发掘工作中有更大的发现。而从目前的发现来看,无论墓群本身的形态,及出土器物,均对成都平原在历史上尤其是汉代的社会、*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翔实具体的实物证据,具有极大考古和研究价值。


新闻搜索:火葬夫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